睡眠期常见发作性异常的临床特征与处理

来源 :中华医学会全国癫痫与电生理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xi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睡瘫症最常见于青少年或青年时期,通常发生于入睡或觉醒的过程中.患者突然发现自己处于麻痹状态,肢体、躯干及头部的任何微小运动都完全不能进行,同时亦不能睁眼、讲话、发声或呼救.尽管呼吸运动存在,但是患者常自觉有窘迫感或窒息感,意识清楚,因此感到十分恐怖,尤其当患者觉察到呼吸困难时.睡瘫症通常持续1min到几分钟,之后自行消失或在外界刺激下消失(尤其是另一个人对患者的碰触或移动等刺激).很多患者注意到反复努力移动肢体或强有力的眼部运动可能有助于中断睡瘫症过程.发作前后可能做梦,发作结束后能够回忆发作经过.睡瘫症可呈散发性,也可通过遗传以家族性的形式发病或成为发作性睡病典型四联症之一.养成规律的睡眠习惯将有助于减少睡瘫症的发生.现有研究显示,催眠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药物治疗方面,由于睡瘫症发作与REM睡眠有关,故可以使用对REM睡眠有抑制作用的抗抑郁药进行治疗.比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咪嗪25~50mg,睡眠之前口服有效,必要时可以适当增加剂量.部分患者对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反应良好.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其他文献
本文以大量临床实践的验证和总结为依据,对颅颌面凹陷畸形整复、对颅颌面凹陷畸形的分类、对现有各种整复方法及适应证进行了深入探讨,由此总结出一套针对颅颁面各类凹陷畸形治疗的综合方案,在纠正凹陷畸形的基础上辅以画龙点睛式的美容手术,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本分类具有简明易掌握以及与临床具体的整复方法相结合的特点,经临床实践检验证明具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提出了术前综合修复的方案的拟订和术中多术式相结合的整
本文介绍了在面部除皱术中,通过折叠面颊部软组织及移位折叠SMAS筋膜,改善面部轮廓及改善眶周及口周外形,达到良好的除皱效果,实践证明,三维除皱术简单、安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回顾了文献,调查统计了110人耳部细微解剖形态,并研究设计和应用耳轮脚下缘一耳屏上切迹一耳屏一耳屏间切迹的隐蔽处设计切口,成功地实施了面部的提紧术,耳部前切口隐蔽、稳固,最大减少了可见切痕,提高了效果,实践证明,该方法简单可靠可行,适用于大多数东方人面部提紧病人。
本文设计了下述的两级递进式提紧的方法,以改善表情区特别是颊部、颌缘前段的提紧效果,而WilliamLittle颧部软组织折叠技术则是提高鼻唇沟上部、面中部的年轻化效果。
本文现就供体手术操作并举例说明受体移植步骤,探讨了同种异体头皮、面颈部及双耳廓复合组织移植术外科技术,本研究课题的成功有着潜在的学术与临床应用价值,随着临床同种异体组织移植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及新抗排异药物的研究,将使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工程能为广大的病人带来福音。
本文介绍了,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中医的源,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中有关美学与美容学的内容是中医美学、中医美容学的理论基础,尚需努力借鉴与挖掘。
本文介绍了一例"头颈、颞部、前额、面颊部和双侧耳前后(包括双侧外耳)及颌颈部巨大恶性黑色素瘤病灶扩大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了异体全层头皮及额颞部、乳突区、颌颈部(包括双侧耳廓)复合组织游离移植术的经验,移植物移植前放疗,移植后免疫抑制方案采用FK506+骁悉(MMF)+激素+赛尼哌(Zenapax)方案,术后临床监测及移植皮肤病理学检查未发现排斥反应征像,实践证明,术前少量X线照射对预防急性排斥反应
本研究目的是研究奈非西坦治疗痴呆(血管性痴呆和Alzheimer病)前后各种智能量表(MMSE、WMS、ADS)的改变与脑电图变化的关系,为临床诊断痴呆及痴呆程度提供一种方法.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科疾病,多数患者治疗效果良好,但仍有约1/3的患者对目前治疗方法反应差,癫痫发作频繁而得不到控制,被称为难治性癫痫患者.难治性癫痫对多种抗癫痫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还不甚了解,癫痫病灶血脑屏障表达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增多引起广泛关注.PGP由MDRl基因编码,能够识别高脂溶性的抗癫痫药物,并限制它们顺利通过血脑屏障,可能参与难治性癫痫多药耐药的发生.本
癫痫是一种可治疗性疾病.国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约有1/3患者不通过任何治疗可以自行缓解,国外对新诊断的癫痫进行长期随访,发现82﹪患者的临床发作用现有手段可得到长期控制,其中半数以上患者停药后可以终生不再发病,表明癫痫是一种可治疗性疾病.但是,在临床上仍可见到有相当部分患者的发作通过现有手段难以获得满意的缓解,这部份患者的转归与呈现良性经过的癫痫不同,称为难治性癫痫(Intractableep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