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动物携带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的初步调查

来源 :第3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_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由对人类致病的蜱源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引起的,主要侵犯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为特征。2005年,湖北发现一例不明原因出血热病例,病人表现与人粒细胞无形体并临床症状相似,2006年,多处发现该病,由于不明病因把此类并归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由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临床症状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非常相似,临床上难以明确诊断,为此展开动物携带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调查研究。对发现该病的自然村开展蜱类采集 ,带回实验室研究,同时对羊及当地的鼠类采集血样,并对鼠进行解剖带回实验室研究。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湖北随州地区采集的蟀和羊血标本进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结果,本研究首次在湖北省发现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存在,尽管此前从病人体内一直没有检测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但本研究在病人居住自然村的蜂中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该村山羊的阳性率高达86.2%,说明山羊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重要宿主动物。调查结果初步显示:随州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流行区存在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自然疫源地。
其他文献
根据鸡场病毒传播的生物学过程及不同饲养阶段人鸡接触的方式构建了鸡场不同饲养阶段病毒在鸡-鸡和鸡-人-鸡之间动态传播的机理模型;通过仿真模型,研究了不同潜伏期(d)对鸡群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发病风险、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鸡数、病死鸡数与潜伏期呈负相关,而感染率、隐性带毒率、潜伏期鸡数与潜伏期呈正相关;(2)当潜伏期d>1的禽流感病毒传入鸡群后,即使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发
痘病毒科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其中许多成员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主要造成人和动物在皮肤和黏膜上的痘疹。痘病毒基因组为130-375kbp的单分子线形双链DNA,比较基因组学研究表明:在基因组的中间部分其基因组成、排列方式及核有酸序列都高度保守,并在病毒复制和组装等基本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而位于基因组两端的基因簇,无论是反向重复序列或是其它靠近末端区域的基因,在序列长度和限制酶酶切图谱上都不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FOF—MS)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软电离生物质谱,是直接气化并离子化非挥发性生物样品的质谱离子化方式。将被分析物的溶液和某种基质溶液混合,蒸发溶剂,使被分析物与基质成为晶体或半晶体,再用一定波长的脉冲式激光进行照射,基质吸收激光能量后,均匀地传递给待分析物,使待分析物瞬间气化并离子化。离子质量的不同导致其飞行速度不同而分离。MALDI-TO
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的全序列,利用生物学软件primer5.0和oli-go6.0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来扩增靶序列片段,经克隆预测序,结果表明扩增片段长度为582bp,内蒙古分离株与标准菌株的基因片段序列相似性为100%,与Genbank上公布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EF520720.1)SEA基因相似性达到99.14%。高度相似性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建立分子检测技术奠定了实
目的:将医防合作模式对控制肺结核效果的观察做了总结。方法:将结核病防治中查、治、管一体化管理放在县疾控中心(卫生防疫站)的模式,转为以县人民医院负责结核病人的发现、诊断、治疗,既所有肺结核病人和疑似病人归口到县人民医院;其它医疗机构报告、转诊和疾控中心负责病人督导管理及业务培训,并通过县、乡、村三级网络负责对病人的登记、督导管理和资料的统计上报的医防合作管理模式。结果:管理模式转变前后肺结核转诊到
目的:评价改良压碎逸蚴法(简称压逸法)检测感染性钉螺现场推广应用效果。方法:按照《2011年荆州市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技术方案》要求,确定的抽样村、非抽样村和历史有螺环境查螺,比较压逸法和压碎法现场检测感染性钉螺符合率、应用效果及人力投入。结果:荆州市2011年春季查螺1210个有螺村,采用压逸法、压碎法解剖钉螺分别为539、671个有螺村。压逸法和压碎法感染性螺点检出符合率为100%。压逸法和压碎法
为了对棘颚口线虫进行正确的分类鉴定,比较各虫株之间的基因差异,本文对上海口岸进口的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黄鳝中检出的棘颚口线虫幼虫进行ITS2与CO1基因序列PCR扩增测序,并从Gen-Bank获取相应基因序列,运用CLUSTAL W2软件进行多重比对分析序列差异,应用MEGA 4.0软件构建种系发育树。结果表明:CO1与ITS2一致树中文本所有G.spinigerum分离株与GenBank中相应G.
本文首先介绍了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及布病流行带来的危害,重点讲述了对于布鲁氏病疫情反弹的原因及防控措施。其中病情反弹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重视不够,缺乏经费,2、饲养管理滞后,检疫制度不健全,3、养殖观念落后,生物安全意识缺乏。针对以上4个问题,我市作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一是加强领导,保证经费,二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三是坚持综合防控措施,四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它流行面很广,不仅危害广大农牧民的身体健康。阻碍畜牧业的发展,还影响对外经济贸易。本文通过对齐齐哈尔市地方病防治所历年的布病疫情和防治资料及其相关文献对布病防治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流行原因:一是畜间检疫、免疫、淘杀等措施落实不到位,二是广大养殖人员缺乏自我防护知识,三是没有全面系统地开展布病健康教育,四是卫生和畜牧部门布病防治
目的:为了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布鲁氏菌感染诱导免疫抑制中的作用,阐明布鲁氏菌诱导机体细胞免疫的分子机制,本项目对绵羊接种M5-90弱毒后外周血CD4+、CD8+、CD25+T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开展了研究。方法:检测五只绵羊均为布病阴性,用布鲁氏菌弱毒株M5-90接种,之后对对比在实验前后每只羊体内CD4+、CD8+、CD25+T所占比例。结果: 与接种前数据相比,接种后的C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