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儿童家庭抚养中的社会性别文化建构分析——广西马山县里民村感乐屯的民族志研究

来源 :第三届人类学高级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md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随即成为了社会性别文化建构的基本力量和途径之一,并可能是社会性别文化建构当中最重要的环节,成为个体建构性别文化的起点。本文试图通过广西马山县里民村感乐屯的民族志研究,分析我国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壮族农村中儿童家庭抚养所显现出的社会性别文化建构过程以及途径。
其他文献
本文是第三届人类学高级论坛高峰论坛纪实。人类学的发展很需要后续力量、新生力量不断涌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人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本人整理维修笔记时,记起以前所修过的一台电视,其检修过程并不复杂,但其意义却值得深思。一次上门维修创维54cm(21英寸)彩电,故障现象为:无光、无声,但有屏显字符,也有广告
目前,我国基层按照《村民组织法》的要求,普遍开始了村民自治的实践,这其实可归为晏阳初所说的公民教育的内容。但村民自治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然很多,笔者认为,现阶段村民自
自2003年7月“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在河北定州市翟城村成立之后,以其理论上的煽动力,挟各种报刊、互联网等传煤的宣传,新乡村建设运动大有如火如荼之势。“全国已经有一大批志
本文介绍了浙江农民“下山脱贫”的经验,论述了我国反贫困的战略选择问题,并分析了移民式扶贫战略的可行性。
本文从姻亲在亲属网络中的地位分析了东北汉族乡村社会的特点。文章围绕东北汉族在人类学中的地位、姻亲在亲属网络中的地位及其特点、东北汉族乡村社会的非宗族性及姻亲关系
自从近代西方工业文明逐渐传播到东方以后,尚未完全从封闭的躯壳中蜕变出来的中国社会,也开始慢慢升起了现代化的风帆。中国各民族人口的地域流动和科层流动的速度,与传统社会相
会议
1997年,笔者一行曾经在云南大理的地石曲白族村展开了为时两个月的调查。时隔8年,地石曲村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也迎来一个转折点,新修的大丽铁路、大凤公路等将占去村中大量的耕地,
互联时代背景下,智慧教育逐渐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和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然而,智慧教育的核心在于智慧课堂的建设,通过将教育智慧化、科技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以
乡村发展与农民角色的转换是互为统一的,对此学术界以及乡村发展项目的参与者也做了分门别类的探讨。如从村民自治角度对乡村精英人物的研究,从农民工流动角度对现代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