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技术在给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

来源 :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08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xuan365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对用水的安全需求正面临着挑战。本文介绍了一种源于自然的过程----紫外线技术在给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探讨了紫外线+氯(氯胺)的组合式消毒工艺和紫外线+过氧化氢的高级氧化去除微污染物的技术在城市自来水处理中的应用,并介绍了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
其他文献
本文以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常规净水工艺为基础,开展了水源突发性砷污染的应急处理工艺中试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当原水As(Ⅲ)含量超标3倍时,常规处理工艺对As(Ⅲ)的去除率仅为71.85%,无法将出水中的As(Ⅲ)控制在10μg/L以下,预氧化是必须的。对于长江镇江段的水质而言,当有效氯的投加量满足大于As(Ⅲ)浓度水平1.0~1.5mg/L时,预氯化-强化混凝工艺能够安全、迅速、有效的应对突发性的A
本文通过对比试验研究水厂中两套折板絮凝池在不同水量下的运行状况,发现絮凝池整体布局及其结构形式对絮凝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根据絮凝池流程中的浊度变化,可以判断絮凝效果。用F-uent对单格絮凝室进行流态模拟,可以直观地比较不同类型絮凝室内的水力特点。当运行水量变化幅度较大时,无论折板絮凝池的布局采用何种形式,都难以达到理想的运行状态。
高氯酸盐作为强氧化剂,在广泛的应用中由于其在水体中易迁移扩散,稳定性好,难降解等特点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会在人体富集而引起一些健康问题。本文阐述了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毒理特性,分析了对环境的污染状况并总结出目前常用的去除方法,其中以生物处理和离子交换膜生物反应较为有效。
UV/H2O2/微曝气工艺是由UV/H2O2工艺改进而来,由于微曝气在UV光照射下会产生一定量的O3,提高了·OH的发生率,也就相应提高了有机物的降解速率。本文研究了水中几种典型阴离子对该工艺降解内分泌干扰物BPA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PA初始浓度为4.0mg/L,双氧水浓度为7.0 mg/L,紫外线强度为302.3mW/cm2时,随着HCO3-和NO3-离子浓度的增大,BPA的降解速率也随之下降
随着近年来水体内藻类频繁暴发,藻类产生的毒素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蓝藻产生的毒素包括很多种类,主要有肝毒素(微囊藻毒素)、神经毒素、细胞毒素等。其中,神经毒素的毒性大、作用快,因此对人类、牲畜都有严重危害。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有关藻类产生的神经毒素及其去除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本文以水中阿特拉津和莠灭净浓度突增为背景,研究了混凝、PAC和PAC+混凝对它们的去除效率,同时根据水源水质的变化和水厂的常用工艺,分别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pH值、预氧化对混凝中阿特拉津和莠灭净去除的影响,目标物初始浓度、腐殖酸浓度和预氧化对PAC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过程中混凝剂投加量的变化、pH值的变化、预氧化作用均不能使阿特拉津和莠灭净的去除达标,腐殖酸浓度对PAC吸附的影响并非是简单的
本文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式微滤膜为过滤介质,研究了预曝气/微滤组合工艺对高铁地下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预曝气/微滤组合工艺对铁和浊度去除率都在90%和95%以上,出水铁浓度和浊度皆小于0.1 mg/L和0.2 mg/L;对TOC、UV254、UV410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1.5%、82.1%和88.7%,有毒有害微污染物去除效率高。以铁等无机物造成的膜孔污染是膜污染的主要原因, 而 用2~3%
本文针对高温、常温以及低温条件下的微污染原水,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工艺进行深度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的O3/BAC工艺对水中有机物均有一定程度的去除,与常温及低温相比,高温期O3/BAC工艺能够发挥更好的去除效果。高温期O3/BAC工艺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为70%以上,对UV254的去除率能够达到80%以上,对藻类的平均去除率达到75%。同时,生物活性炭工艺细菌在投氯量低的条
本研究在饮用水生物流化床和生物滤池小试工艺的运行中通过计算发现:当两种反应器的进水受到NH4+-N污染(浓度均大于2 mg/L)时,前者进水的NH4+-N、NO2--N和NO3--N之和比出水高出0.91 mg/L,后者理论上消耗的DO比实际多约2.90 mg/L,说明这两种工艺中均有氮亏损现象发生,一部分NH4+-N通过与DO无关的非硝化作用被去除。因为反应器对磷元素和有机物的利用不随氮亏损发生
微囊藻毒素MC-LR是蓝藻暴发期淡水湖泊中常见的毒素,毒性大、且难以通过饮用水常规工艺去除,因此严重威胁饮用水安全。本文对湖州市S水厂水源水中MC-LR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对各工艺去除MC-LR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室内试验,对水厂的MC-LR应急去除技术进行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