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普知识立体化

来源 :山西省气象学会2014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3140608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科普宣传往往是偶然看到某些现象,要讲解好必须知道基本原理与其相关知识,才能让对方了解的明白。本文通过介绍彩虹的基本原理、产生不同彩虹的气象条件与地理位置,在不同观看位置会有不同图像呈现等相关的内容,全面立体地了解彩虹出现的特征。科普不仅要有课本知识,还要结合实际,强调科普宣传要把自然现象与科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从自然现象中学到科学知识,更需要全面立体化的知识结构。
其他文献
《天气预报》节目,是气象科学与社会电视艺术的结合,是体现气象科学社会应用价值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是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有着十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而广告产业是文化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意经济的重要产业,在服务生产、引导消费、扩大就业、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天气预报》节目以及广告产业目前状况的分析,结合工作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提高天气预报
每年冬天,我国北方都会遭受雾霾袭击,而今年,太原地区也出现了持续的雾霾天气,能见度下降,空气质量变差,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环境都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雾霾成了太原地区甚至许多大城市的不速之客。
论文通过研究从影视产品的广告效应,揭示了影视衍生产品与消费符号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影视衍生产品对价值取向的决定作用,论证了影视衍生产品改变了观众的价值取向,进而阐释了附着在影视衍生产品之上的价值观念,不仅是形成多元化价值观念的根源,也会对主流文化产生极其负面的作用。
2014年6月18-20日晋中市出现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2014年6月18-20日的高空及地面资料以及各种物理量特征对这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详尽的分析。分析发现;(1)山西这次暴雨主要出现在西风槽东移、同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产生暴雨的有利动力条件。(2)低空暖湿切变线是形成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中、低层的辐合上升气流的维持和发展, 低空急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 沿急流方向
短时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往往由中、小尺度天气所造成,这些系统生消快、时间短,出现范围小,因此只有在短临预报时,其落区与强度才能预报准,为此研究短临天气预报业务,包括面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雷达指标,对提高预报服务的精细化和准确率,对做好定时、定点、定量精细化方向发展,提高预报准确率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发生在吕梁市县局的暴雨、冰雹个例着重分析一定天气形势下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以及加密自动站在
2014年,随着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天气预报产品已经逐渐被新媒体APP所取代,传统电视媒体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电视节目形式也逐渐呈现多元化格局。过去天气预报播报式的形式,已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品位和要求。因此,如何在天气预报影视产品中创新报道形式,增强表现力,成为拉动收视的重要手段。天气预报形式多元化在虚拟演播室方面的表现,则主要依靠拍摄灵活方便的虚拟场景制作、主持人互动、
为了探寻太原市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条件,采用太原市7个气象台站30年(1984-2013年)夏季(6-8月)逐日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利用数学模糊评判方法,对太原市夏季旅游舒适度进行综合模糊评判,并对高温日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原市综合舒适度指数在0.70及以上,不舒适指数在0.30及以下;高温日数少、最高温度不高.得出太原市夏季气候舒适度较高,是非常适宜夏季避暑旅游的.
从天气系统演变及物理量场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从环流形势场配置及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性质综合判断,应属第一型冷锋过境引起。 (2)前期500hPa、700 hPa、850 hPa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控制,带来的高温、高湿和其边缘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带,为强降水产生并持续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来源。后期至下而上入侵的较强冷空气使其逐步东南退,冷暖空气交汇形成降水。(3) 700
冬小麦是尧都区的当家作物之一,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是构成小麦产量的三个主要因素.尧都区形成千粒重最关键的时期是每年的五月中旬这一时段,结实籽粒数、品质好坏、千粒重高低均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本文采用临汾市尧都区气象局测站气象资料与农业气象资料1981-2014年共34年样本,通过千粒重与多种气象资料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冬小麦千粒重与5月中旬积温、平均气温、降水、平均最低(最高)气温以及相对湿度都具有很
本文以一起冰雹灾害事例开头,说明冰雹的危害,但同时告诉人们冰雹全身由气态的、液态的、固态的水包裹,是滋润大地万物的良剂。接着叙述了冰雹的形成过程,表明冰雹本身似珍珠翡翠;又言冰雹的影响,表明冰雹是人见人怕的冷蛋、子弹;最后联系人们采用的各种防雹减灾办法用冰雹的口吻期待人们趋利避害、采取更多有效措施降低冰雹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