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道反流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关系探讨

来源 :亚太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讨会暨中国西部呼吸与危重医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ttingmo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是否存在诱发胃食道反流(GER)的因素,GER是否影响COPD急性发作次数. 方法:观察2003年11月~2005年9月因COPD急性发作入院治疗的50例患者.入选患者回答胃食道反流症标准问题答卷后被分为胃食道反流阳性组和阴性组,其中16/50患者近1年有明确的烧心、反酸、胃部不适症状,经胃镜检查证实其中13例患者存在胃酸反流性食道炎表现,为GER阳性组,其余37例患者为GER阴性组. 结果:两组间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血浆白蛋白、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或激素吸入量,茶碱使用等方面无显著差异.第一秒用力呼出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37%比38.3%,P=0.608),肺残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RV%pred)(123.4%比137.8%,P=0.222),残气/肺总量(RV/TLC)(139.4%比141.5%,P=0.79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COPD每年急性加重发作次数两组间有显著差异. 结论:肺内气流阻塞和肺过度膨胀的严重程度与发生胃食道反流无明显相关性,但胃食管反流阳性组COPD患者每年急性发作次数较胃食管反流阴性患者明显增加,应重视和积极治疗GER.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缺氧培养的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Raf-1、核转录因子κB(NF-κB)活性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缺氧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肺启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明胶法分离大鼠外周血单核细胞,分为Forskolin+缺氧组和单纯缺氧组.Forskolin+缺氧组细胞在缺氧前予50μMForsko
目的:探讨血清CA19-9水平升高在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和胶原血管病相关性肺纤维化(PF-CV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五组不同类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IPF和PF-CVD组13例;职业性肺疾病组1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组50例;肺腺癌组17例;肺鳞癌与肺小细胞癌组14例.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进行血清CA19-9水平测定,以测定值超过37U/
目的:了解哮喘患者因病住院的临床现状及特征,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来入住该院的哮喘患者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比较将哮喘作为第一诊断和第二诊断的临床住院构成比及其对死亡的影响.结果:近4年共收治哮喘患者421例,男性229例,女性192例;近4年的住院构成比占本科呼吸疾病的10.38%,近2年(2004~20005年)哮喘病人的住院构成比较前2年(2002~2003年)减少2.84个百分
目的:探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丙烯醛诱导的大鼠黏液高分泌模型的干预作用,并探讨NF-κB在其黏液高分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6):空白对照组(吸入生理盐水)、模型组(吸入丙烯醛)、红霉素组(吸入丙烯醛+红霉素管饲)、克拉霉素组(吸入丙烯醛+克拉霉素管饲)、阿奇霉素组(吸入丙烯醛+阿奇霉素管饲).大鼠吸入丙烯醛建立气道黏液高分泌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肺内气道的Mu
目的:研究小剂量茶碱合并小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对哮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42例轻、中度的哮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茶碱激素组(A组)21例:给予无水缓释放茶碱口服,每晚200mg,加二丙酸倍氯米松(BDP)每天250μg吸入;单纯激素组(B组)21例:仅给予BDP每天500μg吸入及每晚口服安慰剂,疗程12周.结果:治疗前、后的呼气峰流速值(PEF)及其变异率(PEFR):A组分别为(298±95)L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未用吸入糖皮质激素(ICS)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及对策.方法:随访2005年1月~2006年1月曾在上海市华山医院和市东医院两所医院诊治的785例哮喘患者,详细询问并记录患者使用ICS的情况及未用原因,并予以哮喘教育.结果:哮喘患者ICS使用率很低(19.1%).哮喘患者未继续使用ICS的主要原因有:①担心激素不良反应438例(69.0%);②使用吸入激素起效不快或效果不显著32
目的:通过检测哮喘大鼠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IL-13和IFN-γ表达水平,探讨气道黏液高分泌与Th1/Th2分化失衡的关系,以及地塞米松对哮喘大鼠气道黏液高分泌及杯状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卵蛋白激发制作大鼠哮喘模型,腹腔内注入地塞米松,分别以HE、阿辛兰染色观察气道上皮的改变,杯状细胞的表达及黏液分泌,ELISA法检测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L-13和IFN-γ的浓度.结果:哮喘组较对照组气道上皮
目的:为探讨吸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IL-6、TNF-α、IFN-γ的影响.方法:采取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对COPD吸烟与非吸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IL-6、TNF-α、IFN-γ进行测定.结果:COPD患者吸烟组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吸烟年限、每日吸烟量与TNF-α呈正相关,与IFN-γ呈负相关.表明IL-6、TNF-α、IFN-γ参与COPD气
目的:研究IL-5介导支气管上皮细胞STAT1蛋白表达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对哮喘豚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豚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组(B组):据不同时间段分为B1组(0h)、B2组(24h)、B3组(72h)、B4组(5d)和地塞米松干预组(C组).B组与C组采用卵白蛋白(OVA)腹腔注射与雾化吸入诱发豚鼠哮喘发作,A组用0.9%生理盐水代替抗原进行腹腔注射致敏和激发.观察各组豚鼠临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肺功能检查对确定气流受限有重要意义: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80%预计值,且FEV1/用力肺活量(FVC)<70%表明存在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逆转.因此,FEV1和FEV1/FVC就成为诊断COPD的金标准.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有国外学者发现FEV1在COPD的治疗疗效中的变化却不如另一肺功能指标吸气容量(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