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喷焊层对Ni60自熔合金冲蚀磨损机理的影响

来源 :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转盘式磨蚀实验台上,对Ni60和Ni60+35%WC涂层上进行冲蚀磨损实验,研究了试验材料的表面失效规律及微观破坏机理,结果表明:两种试样的冲蚀磨损规律相同,分为跑和期和稳定期;由于硬质点WC的加入,使得两种试样的冲蚀磨损机理不一样,但Ni60+35%WC涂层的耐冲蚀性能明显高于Ni60材料;Ni60+35%WC涂层的冲蚀磨损机理主要是剥落坑和疲劳点蚀,而Ni60材料主要是微切削和犁沟剥落.
其他文献
利用高压水射流冲蚀磨损试验机,测试了五种聚合物材料(聚甲醛、弹性聚氨酯、喷涂聚脲、纳米改性尼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耐冲蚀磨损性能,借助表面磨损形貌观察,探讨了在高速含沙水流冲击作用下几种材料的磨损性能与其材料性能的关系,提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是目前最适合在含沙高速水流条件下使用的耐磨材料.
采用机械合金化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了具有减摩作用的铜碳复合材料,通过SEM、XRD、DTA研究了机械合金化中Cu-4wt%C复合粉末的结构演变及其烧结试样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机械合金化作用使C固溶于Cu中,形成了Cu(C)过饱和固溶体;放电等离子烧结的试样组织致密,相对电解粗铜粉烧结试样而言,Cu/C复合材料表现出较低的摩擦系数和更好的耐磨性,其磨损机制主要为粘着磨损和剥层磨损.
借助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等手段研究了纳米ZrO2对共POM结晶性能的影响,由洛式硬度计、拉力实验机和悬臂梁冲击实验机等仪器测定了不同添加量的纳米ZrO2/POM复合材科的表面硬度及力学性能,采用MM-200型摩擦磨损实验机测定了干摩擦条件下不同添加量的纳米ZrO2/POM复合材料的摩擦学特性,并用扫描电镜对磨损表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纳米ZrO2的加入使得POM的球晶尺寸变小,结晶温度升高
纳米粒子用作润滑添加剂,必须使其在润滑介质中保持很好的分散稳定性.本文用4种表面改性剂对纳米ZnO粒子进行了表面有机化改性.测定了改性样品的亲油化度,进行了热重和红外光谱分析.改性纳米ZnO粒子的表面变为疏水亲油表面,容易分散在有机介质中.采用分光光度法,通过测量分散液透光率的变化,评价了改性前后纳米ZnO粒子在150SN基础油中的分散稳定性.改性纳米ZnO粒子在基础油中的稳定性都得到了提高,其中
多油楔浮动滑动轴承是一种轴承内环与外环间较少直接接触的轴承,因而它克服了一般滑动轴承存在的摩擦力较大的缺点,特别适用于重载、存在磨砺性介质的恶劣环境条件下工作,如石油钻井中的钻头使用.本文通过对几种多油楔浮动滑动轴承的实验研究,得到了轴承在不同工况下的一些数据,发现多油楔浮动滑动轴承可以有效地提高钻头轴承的使用寿命.该研究工作为新型钻头轴承的设计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为进一步的设计研究打下了基础和
本文针对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板料冲压成形,总结了模具表面技术、纳米润滑添加剂以及虚拟润滑技术在冲压成形工业中的应用,并对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本文在物元理论、可拓集合论和关联函数计算的基础上,利用物元分析理论的特点建立了基于MMW-1摩擦磨损试验机的滑动磨损状态评估模型,把磨损状态的定义扩展成多维定量化的描述模型.通过对磨损试验不同阶段的关联度计算,对磨损状态进行了可拓学评价,定量化的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摩擦学系统状态描述方面具有可应用性.
采用纳米金刚石微粒作为3#通用锂基脂的添加剂,利用实验室自制的球-棒疲劳试验机,研究了纳米金刚石对陶瓷球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利用光学电子显微镜,分析了纳米微粒的抗接触疲劳机理.结果表明:在试验所选定的载荷、转速条件下添加了纳米微粒的润滑脂与基础脂相比,陶瓷球的疲劳寿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当含量增加到3%时,效果最佳.利用微粒吸附作用和微粒衬垫作用可以较好地解释纳米微粒提高陶瓷球接触疲劳寿命的原因.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纳米铜添加剂,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了纳米铜添加剂及与其它添加剂联合使用所表现出的摩擦学性能,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纳米铜添加剂的自修复性能,并在发动机试验台上对含纳米铜的复合添加剂进行了模拟实际工况的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铜添加剂为分散性能稳定的20nm的球形颗粒;纳米铜添加剂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与基础油相比,当纳米铜的添加量为0.15%时,可使摩擦系数降低30%,
将纳米镍粉(Ni)和纳米铜粉(Cu)作为填料填入聚苯酯/聚四氟乙烯体系(Ekonol/PTFE)复合体系中,通过试验分析其力学性能和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学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手段考察试样磨损表面,并对其摩擦机理进行了探讨,得出纳米Ni与纳米Cu在复合材料摩擦表面富集,通过金属分子间的吸引作用,增大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