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 :中国棉花学会2007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m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棉花生产概况。湖北棉花生产在各级政府、广大棉农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近半个世纪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皮棉单产由1949年的135kg·hm<-2>,提高到现阶段的1125kg·hm<-2>左右,皮棉总产由5万多吨增加到40万吨左右,最高的1992年在60万吨以上,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原棉2000万吨以上,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推动纺织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湖北不仅是全国六大主产棉省之一,而且是全国高产稳产棉区,还是全国纺高支纱原棉的优势产区。至2002年共有优质棉基地县24个,并有公安、枝江、武穴等六个"双百棉"县。
其他文献
选用低酚棉鲁棉12号,转基因抗虫棉GK12、SGK321、中棉所41、鲁棉研21等品种为材料,进行单交、正反交、回交、复合杂交组配100多个组合,结合南繁加代、抗虫鉴定、多次选择、定向培育等手段,将抗虫基因转育到高产、优质、抗病综合性状好的低酚棉上来,育成了一批有前景的抗虫低酚棉品系,其中D638表现突出,为今后开展低酚棉综合利用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前景。
采用定向选择、南繁加代等育种方法,将具有红叶标记性状的贵池红叶棉资源材料进行加工、提纯。并进行了Bt基因转育及杂交优势利用的深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红叶抗虫杂交棉组合KH1、KH2、KH3分别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皮棉为5%、5%、7%,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4增产皮棉为9%、10%、11%。并且具有红叶标记性状的抗虫杂交棉种子的纯度鉴定,其技术简单,方法简便,即在温室、温箱等简易的条件下便可进行操作,
研究了晋A系列三系后代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遗传表现。结果表明:F代,大部分性状具有中亲优势,部分性状具有超亲优势或竞争优势。呈现了生育特性良好,纤维品质居中,产量和农艺性状突出等特色。鉴于皮棉产量竞争优势较高,可供杂种优势利用。F代,产量等性状优势显著衰退,失去了利用价值。经由分析得知,测试性状的遗传方式不同。恢复度、不孕子率、株铃、子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以显性效应为主导;衣分、衣指和子指,显性比重较大
棉花的叶绿体铜锌超氧化物岐化酶(Cu/Zn-SOD)是一种核基因编码并定位于叶绿体的蛋白质,是棉花体内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主要酶类。采用RT-PCR方法,从陆地棉中克隆到了Cu/Zn-SOD的cDNA编码区。构建了中介重组质粒pUC-SOD,经PCR、酶切检测和测序后证明序列正确。利用序列正确的中介重组质粒pUC-SOD,双酶切,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I-SOD,验证正确后并转入了根癌农杆菌LB
汴棉5号是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利用陆地棉品种间杂交选育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花新品种。该品种株型松散,出苗快,长势好,结铃性强,铃大,吐絮畅,上中下结铃均匀,产量高,稳产性好,衣分高,纤维白,适应河南省棉区春播和麦套栽培种植,具有广泛的推广前景。2007年4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为"豫审棉2007011"。
双价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湘杂棉11号(湘S-26),由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为主选育,利用具有国家知识产权Bt+CpTI双价转基因抗虫棉"石远321"选系(E27)为父本,与当地优质、高产、抗病品种湘棉14号选系(湘V23)做母本,选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病虫杂交棉品种。
采用人工花粉萌发的方法,研究了两个海岛棉、陆地棉亲本材料及它们之间的四个杂交F代的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伸长及农艺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海陆棉杂交F代的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伸长量均低于亲本,且花粉的萌发率与花粉管的伸长有明显的相关性;亲本组合的不同,F代花粉的萌发率和花粉管的伸长量也不同,以花粉萌发率高的作亲本材料,其后代花粉的萌发率和花粉管的伸长明显较高。海陆棉杂交F代的株高和分枝数高于陆地棉而低于海
以棉花msms双隐性核不育系为母本与不同的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分别以中棉所29和皖棉13号为对照,观察其F的经济性状,计算竞争优势,并对msms所配组合的产量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以msms为母本所配制的杂交组合子、皮棉产量的平均表现低于抗虫杂交棉对照,但高于常规杂交棉对照;有34.15%的组合皮棉产量高于抗虫杂交棉对照,61.54%的组合皮棉产量高于常规杂交棉对照。单株结铃数和子指对皮棉产
通过对转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后代材料的鉴定选育研究,筛选出一批具有良好早熟性的转基因抗黄萎病材料。同时对转基因抗病材料创新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以加速抗病育种工作进程,提高育种工作成效为目的,分析了影响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的因素,提出了加快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程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