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可降解地膜对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来源 :NCEC2019第十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tianjin99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降解地膜代替塑料地膜是未来必然的选择,但还不确定可降解地膜是否能达到同塑料地膜一样的增产和提高品质的效果.2018年4月,我们在辽宁海城和阜新分别建立了长期定位试验站,包括黑色可降解地膜(BB)、透明可降解地膜(BC)、黑色塑料地膜(PB)、透明塑料地膜(PC)和不覆膜(CK)共5个处理,4次重复,2018年9月,我们测定了玉米产量和籽实中营养成分和元素含量,以及根系性状指标.
其他文献
Magnetite nanoparticles(MNPs)are a promising material for in-situ remediation of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However,its application was inhibited by low mobility of MNPs in saturated porous media due to
Microplastics pose a great threat to entire marine ecosystems,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impacts on phytoplankton,especially for the harmful dinoflagellates.
老化微塑料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富集过程是影响其长距离迁移和生物累积等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因而在近年来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实验研究了等规聚丙烯微塑料在老化过程中表面形态和理化性质变化以及在对水体三氯生吸附过程中离子强度的影响。
微塑料大量残留在土壤中会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1],因此对于微塑料在陆生动物体内的分布以及代谢特征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本研究选用蚯蚓作为受试动物,以典型不可降解微塑料——聚碳酸酯(PC)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部分可降解微塑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和羧甲基纤维素(CMC),以及完全可降解微塑料——聚乳酸(PLA)和聚羟基丁酸酯(PHA)为对象,评估蚯蚓对不同类型微塑料的摄食
近年来,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重点多是关于海洋、淡水水域及陆地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而对大气环境中的微塑料研究较少。已有研究报道了微塑料在大气降尘中的存在,并证实了微塑料能够通过大气进行远距离传输。
近海渔业养殖水体中,纳米塑料可能与蛋白质共存于海水中[1-2].本研究选取负电性的牛血清白蛋白(BSA,IEP=4.7)和正电性的溶菌酶(LSZ,IEP=11.0),探究二者对200 nm NPs在海洋多孔介质(海砂)中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200 nm NPs在海水中发生团聚,其在海砂多孔介质中的迁移率(Meff)为15.3%.
塑料工业给人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危害。随着塑料工业的急速膨胀,微塑料也随之成为环境中一种备受瞩目的新型污染物。目前,环境中常见的微塑料材质主要有PE、PP、PVC、PS、PET 等[1]。
本研究以一种广谱抗菌剂三氯生为吸附质,吸附剂选择了一种应用广泛的可生物降解微塑料(聚乳酸)和三种不可生物降解微塑料(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可生物降解和不可生物降解微塑料的吸附行为,展现不同类型微塑料对三氯生在水环境中迁移的影响。
微塑料,定义为直径小于5 毫米的塑料颗粒或纺织纤维[1],因其比表面积较大,吸附性强,在水环境中可作为其它共存污染物的主要载体[2-3],环境中微塑料的广泛存在以及对生物产生的各种确定的以及不确定的危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关于中国内陆河流中微塑料污染特征的研究依然鲜见。
2018年4月,在辽宁海城建立了长期定位试验站,包括黑色(BB)和透明(BC)可降解地膜、黑色(PB)和透明(PC)塑料地膜,以及不覆膜(CK)共5个处理,用纽扣温度计(iButton)测定了5~9月生长季5 cm和25 cm深度土壤的温度,并在2018年9月采集了新鲜土样室内培养了测定了1周的土壤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