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英"自19世纪以来一直都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精英始终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武术文化的研究往往以国家与社会为观察视角切入,较少关注精英群体形成机制以及精英如何实现对资源的占有、控制和分配,由此而推动武术文化的发展过程。武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繁荣面貌,不能脱离精英对武术的一代代守护与坚持,对武术文化挖掘、整理与保护的省思和对现代武术发展之路的探寻,厘清传统武术精英的生成机制,反思现代武术精英生产的断裂问题,是思考非遗保护传承和当代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从非遗保护的视角出发,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演绎法为研究方法,梳理国内外社会学有关精英研究的先驱和前沿理论,界定传统的武术精英范围,为国家非遗传承人的选定提供借鉴;通过文献、民间武术材料、口述史资料以及国家非遗传承人访谈,从师徒、拳场和武林三个维度挖掘传统武术精英生产的内在机制,为非遗传承人的选择、培养和保护提供更加系统的历史经验。研究表明,民间传统武术精英是武术文化符号、技术和知识领域内的专家;或者是以直接或间接的利用武术的文化符号实现社会秩序和精神构建的人。在社会实践中,二者的界限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他们往往相互重叠、相互转换。在武术精英的生产过程中,通过师徒、拳场、武林三个维度的运作方式,形成个体与师父、其他拳场、武林社会三重社会关系,使个体在这些关系的交互中获得、控制和使用资源。从师徒维度出发,存在三个视角的生产形式,一是师父对弟子的视角,通过师父对弟子形貌、品格等先行的选择及授拳过程中的言传身教实现对优秀弟子的生产;二是弟子对师父的视角,通过弟子对师父的选择、追随和领悟实现武术精英的自我生产;三是师徒共同体的视角,通过文化认同形成共同利益趋向的生产机制。从拳场维度出发,一是个体在一个单位的拳场中通过角色的定位、流动和转化实现精英的生产;二是个体在多个拳场中进行消费实现精英的生产;三是个体通过实现拳场之间的文化流通进行武术精英的生产;从武林维度出发,一是个体通过社会对个体武技差异性的认同实现武术精英的生产;二是个体通过社会秩序的构建实现精英的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