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优化设计的最大后验贝叶斯法估算个体药动学参数

来源 :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ap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建立最大后验贝叶斯法(MAPB)估算个体药动学参数的优化设计,为药动学研究的优化采样设计和个体化给药提供依据.方法:以吡格列酮为模型药物,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获得群体药动学参数.WinPOPT软件进行D优化采样设计,获得1~4点的采样方案.蒙特卡罗法产生模拟数据集,对估算方法进行评估.考察完整采样设计(13点)和稀疏采样设计(1~4采样点)对MAPB个体药动学参数估算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并与多元线性回归(MLR)法比较.结果 随采样点数量的下降,Cl和V的MAPB估算准确性和精密度均下降;随Cl和V个体间变异增高,2点D优化设计MAPB估算Cl和V的精密度下降;随残差变异增高,MAPB估算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均下降.与MLR比较结果显示,MAPB 2点D优化方案和MLR的2点估算AUC的准确性和精密度较接近.但在最佳采样点前后调整1h采样,MAPB估算准确性和精密度优于MLR法.结论 MAPB法估算AUC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与MLR较为接近,且可估算其他药动学参数,并具有采样的灵活性.
其他文献
目的 (1)研究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在体内对肺癌增殖和转移的影响.(2)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寻找EGCG抗肿瘤侵袭的新靶点,并对已经发现的差异蛋白α烯醇化酶(ENO1)在肺癌肿瘤转移中的参与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1)在体实验:建立C57雌性小鼠Lewis肺癌模型,观察EGCG在体内对肺癌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采用双向电泳结合质谱技术对对照组和给药组(50 mg·kg-1,ig,21
目的 研究新型抗肿瘤化合物2-氟-4-叠氮-核苷类似物(FNC)对H22移植性实体瘤的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抗肿瘤机制.方法 用换代第7~8d的H22细胞接种子KM小鼠右腋下,每只动物接种5×106个细胞,24 h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FNC 1,2,和3 mg·kg-1剂量组,连续尾静脉用药8d,剖瘤称重计算抑瘤率.荧光定量PCR检测肿瘤组织中cyclin
目的 发现一种新型活性高、选择性好,能通过血脑屏障且可口服吸收的β-分泌酶(BACE1)抑制剂,并评价其做为抗阿尔茨海默病(AD)候选药物的成药性。方法 以GSK188909为阳性化合物,在体外分子、细胞水平以及整体动物水平,分别观察化合物Ⅸa对BACE1活性抑制作用和对Aβ40水平的影响,采用HTRF法测定BACE1活性,采用AlphaLISA法测定Aβ40,采用LC-MS法检测Ⅸa的血药浓度及
目的 探讨氟西汀联合乳腺癌化疗常用药物紫杉醇、多柔比星逆转入乳腺癌耐药株MCF-7/ADM和敏感株MCF-7作用效果及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检测氟西汀联合多柔比星、紫杉醇对MCF-7和MCF-7/ADM细胞毒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多药耐药相关蛋白P糖蛋白(P-gp)、凋亡相关蛋白P53,Bcl-2表达;Real-time PCR,RT-PC
目的 建立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新型放射增敏剂硫代寡核苷酸CpG ODN 107在小鼠体内血药浓度,并研究其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采用内标法,血浆样品经Oasis HLB SPE柱净化富集后,以Agilent Extend-C18柱(150 mm×2.1 mm,3.5 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乙腈:0.05%氨溶液水=20;80,流速0.3 ml·min-;采用
目的 建立沙利度胺HPLC检测方法,以固体给药形式研究不同晶型沙利度胺对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建立HPLC检测条件:色谱柱Agilent XDB-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24;76,v/v);流速1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21 nm.大鼠按20 mg· kg-给予不同晶型的固体药物,给药后分别于不同时间眼内眦取样检测.结果 在0.15
目的 研究厄贝沙坦衍生物,即可溶性更高,成本更低的厄贝沙坦氢溴酸盐在药效学方面与厄贝沙坦的比较。方法 正常的Wistar大鼠及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实验大鼠分四组,每组6只,非高血压组,SHR组,SHR+厄贝沙坦组(厄标组)和SHR+厄贝沙坦氢溴酸盐组(厄氢组)。给药前1周、给药两周及停药后1周分别测定血压。给药剂量为厄贝沙坦氢溴酸盐60 mg· kg-1;厄贝沙坦60 mg·kg-1的剂量
目的 建立鹿茸蛋白胃肠道吸收离体实验方法,为实现鹿茸蛋白在体分析检测及活性示踪奠定基础.方法 首先提取鹿茸蛋白,并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对其进行荧光标记,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及非变性电泳检测荧光蛋白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中的稳定性及变化过程,并通过半离体肠囊外翻实验研究荧光蛋白透过肠壁的吸收情况.结果 鹿茸蛋白混合物在人工胃液和肠液中荧光
目的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2-氟4-叠氮-核苷类似物(FNC)浓度的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质谱联用(LC-ESI-MS)分析方法,探讨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生物利用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灌胃给予FNC1.25,2.5和5.0 mg·kg-1和尾静脉注射FNC 5.0 mg· kg-1,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LC-ESI-MS法测定FNC血药浓度,用3P97计算药代动力学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逐步进入临床实践,以协助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随着TDM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逐步显露出一些局限性。例如,TDM主要强调药物浓度的测定,以是否达到经验性的浓度范围作为判断标准,而未考虑药物的效应,因此还不能真正达到个体化用药的目标。近年来,国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目标浓度干预"(Target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