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发展规律对土地整治的启示

来源 :江苏省土地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lcharmer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空间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村庄发展一般性规律的变化趋势.认为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条件下,由于生产方式的改进或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个人可支配财力得了明显增加,促使人们选择了与以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从此村庄发展趋势出现了转折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是转折点出现的主要原因.然而,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的基础作用并没有改变.由此得到启示是,加快农村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使更多的人走出"村庄",就能减少村庄土地整治的阻力和降低整治成本,实现最大的"费效比".
其他文献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在中国投入巨大的输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碳排放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为电力部门制定合理的减排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本研究基于中国135 个部门的碳排放强度数据库和《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通用造价》,构建了输电基础设施建设的碳排放核算模型,对不同建设条件和投资结构下的193 套输电线路建设方案和45 套变电站建设方案的碳排放进行了测度和比较。
城市营运体系包括经济、人口、金融、能源、环境与公共服务六个子系统,新型城镇化应当是这六个子系统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本文构建了六个子系统运营方程,联立形成城市营运系统的数理经济模型,并利用该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六个城市营运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发展关系,然后,收集了2004 年至2012 年间全国30 个省市六个子系统的相关数据,综合评价了发展现状,利用协调度、综合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度三个指标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纲要》实施以来,通过规划引领、建立机制、省市协同、深化改革,在推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的“五个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作为重要战略资源,石油的生产和贸易更是其重中之重。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赖日益加重,2012 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国内石油开发利用的压力倍增。
21 世纪,全球进入“互联网+”时代,我国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构造低成本、全要素、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众创空间以其灵活多样的组织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的互联网特性,充分释放民间创新要素,重塑着创新的模式及格局。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传统、家庭作坊的养殖模式已经向现代化、规模化养殖大户转变,特别是近几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程加快,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设施日益增加,养殖业给老百姓所带来的效益得到明显提高.但养殖业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耕地保护、用地秩序混乱等问题,由此引发的群众投诉和纠纷案件不断上升,推动养殖业设施农用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认真面对的
为落实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和"先补后占"制度,各地都加大土地复垦力度,通过土地复垦工程,提高土地产出率,建设高产、稳产农田,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在当前实施盐碱地土地复垦工作存在很多问题,针对缺乏长远规划、缺乏科学评价体系、复垦标准单一等现状,提出了相应对策:即需建立复垦远期规划机制,建立复垦科学评价机制,建立复垦标准多元化机制,建立差别化补偿标准机制。
近年来,徐州市大力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农用地综合整治、村庄低效用地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置换,实现了统筹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调控目标,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从徐州市目前土地整治的实施效果看,距离国家提出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没有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发展.本文从徐州市土地整治的实际出发,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土地整治取得的成效,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并从树立生态绿
我国城镇化进程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工业污染场地有待进行修复治理后再利用.工业污染场地修复治理与再利用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个方面都不健全.本文介绍了"国际典范"德国鲁尔区在污染场地修复治理与再利用方面的经验与做法,从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建立资金保障制度,健全监管机制等多角度探讨对我国的启示.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调洪蓄水、储碳固碳、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是自然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对人类的生存繁衍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泗洪洪泽湖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建设,保护区内大量物种得到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逐步得到恢复.在旅游步伐不断加快,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围湖垦殖、过量捕捞,水质污染以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