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来源 :华东地区神经电生理会议暨2010年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wdw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复杂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19例患者近年来采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高危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1处狭窄支架植入扩张成形后狭窄程度从术前的平均(76.1±11.2)%降低到(3.6±0.5)%,本组随访时间为6~18个月,Malek评分为1分者3例,2分者7例,3分者8例,4分者1例.结论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经短中期随访其疗效满意.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介绍了房颤的发生机制,其次介绍了节段性肺静脉隔离、环肺静脉消融等目前的消融策略和终点,由于消融术式不同,房颤的类型不同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合并不同基础疾病,房颤持续时间及不同的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等,消融终点不尽相同,指出目前房颤消融的专家共识,尽管消融方法不同,但对于同一种类型的房颤患者,采用同一种术式时的消融终点应该一致。考虑到不同患者合并的基础心脏病不同、房颤持续时间不同、心房结构重
目前研究慢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后复发均针对单一因素分析,提示房颤病程、左房大小、左房疤痕纤维化、体表ECG f波频率振幅、最大P波时程为消融后复发预测指标。但慢性房颤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同时房颤患者是异质性群体,个体差异性大,应充分评估包括年龄、体重指数是否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等因素,综合评分、量化、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合适的消融人群、制定合理的慢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的人选标准,提高导管消融的成
本文首先介绍了心房颤动实时多维(3D/4D/SD)整合标测技术,其次介绍了基于球囊的标测和消融技术,导管消融治疗房颤时影响组织损伤程度的因素包括设置的温度、能量、放电时间以及导管与组织接触的压力,介绍了导管与组织接触压力感受装置,分析了关于二尖瓣环峡部的消融技术及关于食管-心房瘘的预防手段,不断提高房颤导管消融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房颤患者带来了更多更好的选择。在阵发性房颤患者,基于球囊的标测和消融技术
目前已有SCNSA基因编码区、启动子区域和内含子的碱基改变与BrS关系的研究报道,但有关SCNSA基因3’非编码区碱基改变在BrS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尚未见文献报道。基于3UTR在基因调控方面的作用及以往SCNSA基因启动子区域和内含子的碱基改变(突变或单核昔酸多态性)与BrS关系的研究报道,有理由推测SCNSA基因3’非编码区碱基改变可能在BrS基因调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将有利于研究临床表现与基因
本文首先介绍了心衰中心律失常高发的电生理机制,其次介绍了心衰合并AF、心衰伴VA等的药物治疗,心衰患者无论心房肌或心室肌都已发生心电和解剖上的重构,AF和VA的发生率都很高,加重心衰或构成心脏碎死。因此,心衰中心律失常防治特别重要,文中提出的一些要点,来自心衰治疗指南,以期止确应用,减少心衰心律失常的死亡。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被认为是正常老化与痴呆的过渡阶段,多项研究证实早期干预治疗可以防止或延缓痴呆的发生.识别和分析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将会帮助临床及早对患者的疾病进程进行干预.我们通过对门诊或住院主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的患者,进行MMSE及MOCA量表评价,同时完善嗜睡量表的测量,并对这些患者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分析其睡眠结构的变化,希望了解这些患者睡眠特征是否改变及程度.方法 1.入选标准:均为20
会议
会议
肌电图检测在神经肌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肌电图医生能否为临床医生提供全面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临床医生是否真正了解肌电图,能否对检测信息作出正确判断。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容易造成误诊。现对作者在肌电图实践中遇到的典型的两例院外误诊报告如下:病例一,患者,男性,18岁,因右上肢抬举困难5~6年,加重2月到上海某大医院手外科就诊,追问病史时,患
会议
目的 探讨脑电图(EEG)检查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来我院诊治的患者,进行1-3次脑电图检测,分析其脑电图的改变和临床表现,综合做出诊断报告,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结果 16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中有139例脑电图异常,总异常率为85.8%:重度异常51例异常率31.5%,中度异常80例异常率49.4%,轻度异常8例异常率4.9%.结论
研究背景 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清铁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初步探讨血清铁蛋白在急性脑梗死缺血性损伤及颈动脉斑块形成中的作用,为临床脑梗死的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于2009年9月-2010年3月收集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初发脑梗死患者73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