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口凹陷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来源 :第八届渤海湾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2y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是歧口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由于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导致碳酸盐岩储层复杂多变,影响了油气分布.结合岩溶储层发育背景,本文提出歧口凹陷奥陶系发育两类缝洞型储层:其一是中生代早期发育的洞穴型储层,储层好坏与中生代表生期岩溶洞穴系统有关,发育较为明显的渗流带及潜流带;其二是构造裂缝控制的缝洞型储层,该类储层岩溶垂向分带不明显,高角度裂缝及相关缝洞网络控制储层发育.尽管两类储层形成主控因素不同,但均受印支一早燕山阶段古构造控制.中生代晚期至古近纪,伴随强烈的基底断陷及火山热液活动,热液岩溶进一步将奥陶系储层复杂化,强烈负反转断裂活动区缝洞型储层最为发育.
其他文献
大港油田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从构造勘探寻找目标进入了以复杂断块油气藏、斜坡地层岩性油气藏、潜山及火成岩油气藏为重点的开发阶段.开发阶段油藏描述和预测,需要高分辨率、高保真、高精度的地震数据支撑.本文主要介绍了针对斜坡地层油气藏开发时所使用的一系列精细地震处理技术.通过对数据体实施精细目标处理,在保真保幅的前提下,合理的提高了目的层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保证了断层、低幅度构造成像精度,满足了斜坡地层岩性
刘官庄地区主要目的层馆陶组属辫状河沉积,储层横向变化大,河道难刻画是制约其近50年来一直未动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应用基于"morlet小波变换"的时频分解技术,对地震资料中有效高频成分进行提取,实现了辫状河沉积5m级单砂体的有效刻画,有效地建立起辫状河沉积薄层储层精细预测研究的技术方法,为刘官庄地区形成千万吨级的规模储量区提供了技术支撑,对同类型沉积特征的储层研究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与推广应用
东关潜山中生界火山岩岩性复杂,岩相变化大,地震反射特征相似,常规地震属性无法预测火山岩相带边界.通过地震地质模型正演,分析火山岩岩性及厚度变化对地震反射波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火山岩岩性相带的变化,地震反射总体特征有变化,局部特征不明显;振幅变化受中生界顶界不整合面的影响较大;局部范围内振幅的变化与厚度变化相关;地震反射波负半周的反射特征与火山岩岩性及厚度变化相关性更好.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对
针对复杂潜山勘探中,面临的构造破碎、隐蔽性强、圈闭落实难的特点,确定相应的技术方案十分关键.研究以乌马营潜山带为例,总结了一套复杂潜山油气藏勘探的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的思路和配套技术,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地震解释技术——综合相干数据体、曲率体、三维可视化等多属性分析,优势互补,摒除地震解释多解性;(2)地质分析技术——强化构造模式指导的断裂特征、构造样式及古构造演化等综合地质分析,准确落实圈闭;
歧口凹陷板桥低斜坡沙—段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单砂体薄、岩性横向变化快、纵向非均质性强,加之地震勘探资料分辨率低,导致储层预测多解性强,给岩性识别、砂体分布预测带来困难.为此,研究开展基于相控指导下的储层预测思路,综合利用地质、物探和测井资料从地震相出发寻找储层变化规律,利用沉积相控制地震储层预测.通过相控约束下的多尺度储层预测,刻嘶出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并结合储层敏感属性反演追踪雕刻出有利砂体发育区
研发了一种适用于油层套管发生套变缩径后的柱塞挡砂技术.研发了建立挡砂柱塞的主体材料,该材料固结后抗压强度能达到10MPa以上,渗透率保持4D以上,对套变井防砂时在出砂层段井筒内充填该材料,待材料固结后,便在出砂层段井筒内建立高渗透率、高强度的柱塞挡砂屏障,从而达到套变井防砂恢复生产的目的.
在国内断陷盆地勘探程度不断提高及低油价的形势下,对于主力含油层系如何开展精细勘探,实现规模效益增储的目标,成为勘探工作者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渤南洼陷作为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高勘探程度区带的典型代表之一,主力含油层系沙三段发育大量储量空白区,勘探效果表明仍具有较大勘探潜力.本文围绕渤南洼陷主力含油层系的精细勘探,以油气藏分布有序性理论为指导,优选南部斜坡带储量空白区作为重点评价区带;通过成藏要素
南堡凹陷经历近40年勘探,勘探程度较高,勘探目的层系逐渐由中浅层向中深层拓展,油藏类型由构造向构造—岩性圈闭拓展,勘探区带由构造主体向构造翼部甚至洼槽区拓展,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勘探难度也越来越大."十二五"期间通过剩余资源评价,明确中深层剩余资源量大,是近期增储与上产最主要的领域.针对制约中深层岩性勘探的关键问题,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开展构造坡折带对层序构成样式的控制作用,建立不同构造背景下层序
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油气成藏复杂,对其成藏主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指导该区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对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各级运移断裂进行了各项参数的统计对比,认为源断裂成藏期活动速率决定油气的垂向输导能力,当活动速率大于15m/Ma时断裂对油气的运移能力较强;盖层断接厚度影响油气的富集层位,当断接厚度小于60m时,盖层对油气的阻碍作用较小;断裂的分维值调节油气在浅层的聚集效率,当分维值在1.30以
基于大量钻井、录井和试油资料,结合岩心和薄片观察,通过分析二连盆地东部富油凹陷的烃源岩厚度、有机地球化学和储层物性等资料,对二连盆地东部富油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及成藏富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巴音都兰和阿尔等凹陷为代表的二连盆地东部下白垩统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类型好、有机碳含量高、储集性能好,具有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成藏富集受三方面因素控制:优质烃源岩控制油藏形成与分布、物源—沟道控制有效储集砂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