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质薄膜水润滑摩擦学性能研究进展

来源 :2008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保护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wa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述了硬质薄膜如类金刚石(diamond like carbon,简称DLC)、非晶氮化碳以及金属氮化物和氧化物薄膜的水润滑性能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硬质薄膜在水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特性,阐述了硬质薄膜在水中的磨损机制。指出:硬质薄膜在水中具有优异的减摩耐磨性能,其水润滑特性与薄膜结构、成分以及对磨副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有关。若是摩擦副材料易于摩擦水合反应,硬质薄膜具有较低的磨损率。
其他文献
采用蠕墨铸铁材料制作磨球模可以大幅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而蠕墨铸铁的良好性能完全满足磨球模具的性能需要。综合性价比优于灰铸铁模具。
为了充分发挥材质的耐磨性能,产品都必须采取不同形式的热处理,利用铁碳合金的固态转变,通过加热、保温与冷却来改变内部组织,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性能,所以热处理工艺是耐磨材料生产的一道关键工序,热处理设备也是耐磨材料企业的关键设备,热处理设备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成本。为此本文对目前常用的几种热处理能源及不同设备作一介绍和对比,供耐磨材料生产厂家选择设备参考。
CASTsoft/CAE计算机软件是基于有限元铸造过程模拟软件,能够进行流场.温度场.应力场模拟。适用于模拟复杂铸件成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能够模拟出砂型铸造.消失模铸造.低压铸造.高力铸造.离心铸造等几乎所有铸造工艺的充型和凝固过程,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可以获得铸造过程的各种现象,铸造缺陷形成及分布,铸件最终质量的模拟和预测。
本文针对经表面工程技术完成再制造后的废旧零部件的表面涂层的接触疲劳寿命预测展开论述,介绍了表面涂层接触疲劳失效机理的研究现状和接触疲劳的试验方法,并提出了表面涂层接触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由于试验得到的接触疲劳寿命数据具有分散性和随机性,所以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整理并最终得到寿命预测结果是可行的办法。文中重点介绍了如何运用Weibull分布进行疲劳数据的分析。
H13钢是热作模具钢,广泛应用于热锻模、压铸模、热挤压模等方面。该类钢以Gr、Mo、V、W为主要强化元素,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同时保持较高的热疲劳抗力,因而能够承受高温拉、压等冲击作用,还可承受高温磨损、氧化及激冷激热周期性温度变化等恶劣的工作环境。由于H13钢在服役过程中的主要失效形式为热磨损和热疲劳,因此要求表面具有高硬度和良好的耐磨性能。为此,本文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H13钢表面喷涂Al2O3
直接在非极性基础油中通过W/O型微乳液反应法制备Schiff碱和Schiff碱铜络合物。在非极性基础油中添加1%(W/W)的纳米级水杨醛缩乙二胺铜(Ⅱ)络合物,润滑油的极压值提高了3.7倍。俄歇电子谱(AES)分析了四球试验的顶球磨斑表面,研究表明,在1%的纳米乙二胺缩水杨醛Schiff碱铜(Ⅱ)络合物改性的非极性润滑油润滑下,钢一钢摩擦副发生了选择性转移效应。
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润滑是一非稳态的过程,机器的启动与停止过程和机构的周期性间歇运动等都会引起润滑表面速度的变化,润滑油膜的厚度也发生变化。使用光干涉动态油膜测量系统对循环卷吸条件下聚丁烯形成的弹流油膜的变化进行了实验观测。实验中接触表面位移的变化见图1,运动周期为T,在T0时间内匀速运动。结果表明,在其它运动条件相同情况下,纯滚动与纯盘滑动产生不同的油膜。在纯滚动条件下,表面运
采用磁控溅射钛靶,以甲烷和氩气为前驱体,在单晶硅片表面制备了类富勒烯碳薄膜。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薄膜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采用-纳米压痕仪测定了薄膜的硬度及弹性回复,在球一盘微摩擦试验机上考察了薄膜在不同气氛(氮气、氧气、空气)中的摩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薄膜具有类富勒烯结构特征。计算出薄膜的硬度为20.9GPa,对应的弹性回复高达85%。薄膜的摩擦性能与气氛相关:在氧气中摩擦系数最小而磨损
本文用脉冲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方法,以甲烷和氮气作反应气源,在n-型硅(100)表面上沉积含氮的类金刚石薄膜。薄膜的组成和结构用X光子能谱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薄膜的摩擦学特性在UMT往复摩擦机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掺氮类金刚石薄膜的氮含量随着前驱气体中氮气含量的改变而改变。随着前驱气体中氮气的增加,薄膜中氮原子的含量逐渐增加;(2)掺氮类金刚石的摩擦学性质和载荷的关系很大,在较低的载
在化学镀镍磷工艺基础上,添加稀土铈能够提高镀层硬度、结合力、改善镀层的耐磨性能。本次实验对化学沉积稀土铈镍磷合金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在改变镀液中的各工艺参数的基础上,通过MRH-3高速环块磨损试验机和电子天平,得到化学镀稀土镍磷镀层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的变化,从而确定耐磨性最好的一组工艺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