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三届感染与抗微生物治疗论坛、第九届全国感染性疾病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第一届上海国际临床微生物及抗微生物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na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上海华山医院2009年4月-2010年2月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株的耐药性、耐药机制、流行情况及其感染类型和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 方法:琼脂稀释法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改良Hodge试验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确证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相关的耐药基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膜孔蛋白水平;同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菌株间的同源性。最后对上述细菌感染的部分患者进行病史调查,分析其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68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对厄他培南全部耐药,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9.7%和92.6%;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80%。仅黏菌素、替加环素、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索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MHT试验显示有48株CR-KP株产碳青霉烯酶。SDS-PAGE显示82.3%(46/68)的CR-KP存在1条或者2条膜孔蛋白的缺失或表达下调情况。PFGE分型将68株CR-KP分为18个型别,包括3个主要型别,分别为J(14/68),N(12/68)和R(12/68)型。MLST分析显示,我院CR-PK主要流行型别为ST-11。回顾性病史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医院感染、碳青霉烯类应用、侵袭性操作、神经外科和ICU病房。多因素分析显示,医院感染、神经外科和ICU病房是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已成为临床常见的感染病原菌,而CR-KP常为多重耐药菌,特别是存在多种感染的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患者预后极差。临床上需要加强对CRE菌株的监测和检测,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介入以降低CRE菌株引起感染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目的:对我科诊断的疱疹样天疱疮进行回顾性研究。方法: 1978年10月至2010年11月在我科确诊为疱疹样疱疮的患者42例,对其中随访资料≥3个月的39例患者按体表受累面积分为轻症组19例、中症组11例、重症组9例,行疗效分析。结果: 15例患者已治愈或基本治愈,2例在随访期内死亡,9例仍在维持治疗,13例失访。结论:无论在临床表现还是治疗反应上,疱疹样天疱疮与其它类型的天疱疮都存在较大差别。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症(Epidermolytic Hyperkeratosis,EHK,OMIM 113800),又称为先天性大疱性鱼鳞病样红皮病(bullous Congenitalichthyosiform erythroderma,BCIE),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人群患病率为1/10万~1/30万,半数以上患者为散发病例。
雄激素源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icia,AGA),是一种常见的毛发疾患,Hamilton和Küster都证实了雄激素源性脱发是一种雄激素依赖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近年来雄激素受体(AR)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原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PCR和基因序列分析对AGA患者外周血标本进行研究,探索在我国汉族人群中AR上的GGN重复序列和两个非同义SNP与AGA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报告如下。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又称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由于大多数瘤细胞显示Ki-1抗原或CD30阳性,故又称Ki-1淋巴瘤或CD30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该病发病率低,以皮肤红斑为首发表现者更为少见,现将所见1例报告如下。
患儿,女,10岁。以“面部红斑丘疹伴鳞屑渗出2年”为主诉于2010年12月28日来我科门诊就诊,诊断为湿疹。查体中发现患儿头部局部秃发。患儿家长诉患儿于2008年11月患面部湿疹后,性格变得急躁、消极,不愿与其他人接触。后患儿闲时就习惯性的拔头发,致头部似斑秃样改变,家长未引起注意。患儿系第1胎,足月顺产,学习成绩良好。
患者,女,20岁,因口腔溃烂18年,伴唇部皮损3年,逐渐加重并波及头面部,于2011年1月6日第3次就诊我科。患者自2岁始发现口腔粘膜有糜烂和白膜损害,自觉症状轻微,在外院确诊为口腔念珠菌感染。几年来多口含制霉菌素片(1~2片/d)治疗,严重时短期口服伊曲康唑和氟康唑治疗,口腔粘膜损害时轻时重,持续至今未愈。3年前始唇部皮肤出现红肿,脱皮,干裂,结痂,逐渐加重扩展,以上唇明显,有时伴瘙痒,曾在外院
汉方医学亦称东洋医学或东方医学,是由《皇帝内经》、《伤寒论》、《金医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国古典医学传入日本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日本应用的汉方称为“日本汉方”。日本汉方在皮肤科领域应用较多的为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结缔组织病以及一些慢性难治性疾病等。日本汉方分古方派、后世方派和以上两者合用的折衷派,但总的看来以古方派为汉方医学的中心,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对皮肤病进行汉方治疗。以下简要介绍日本皮肤科领
从2005-2009年用白补何紫汤治疗白癜风150例,报告如下1病例和方法:1.1、病例共观察150例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男40例,女60例,年龄2-60岁,病程1年以上34例,5年以内者42例。发病部位,局限型48例,节段型22例,散发型20例,肢端型10例。活动期68例,稳定期32例。对照组50例,其中局限型15例,节段型10例,散发型18例,肢段型7例,活动期32例,稳定期18例。平
目的:监测2008-2010年我国不同地区6所教学医院腹腔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2008-2010年全国6所教学医院腹腔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多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concentrations,MICs)。数据输入WHONET5.6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2008-2010年共收集到腹腔感染
目的:查浙江地区8所医院临床分离的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m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aureus,MRSA)的万古霉素MIC值分布情况,研究不同万古霉素药物敏感试验方法差别。方法:收集浙江省8所医院临床分离的MRSA菌株399株,采用E试验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测量其万古霉素MIC值,用纸片法测定微量稀释法中MIC值≥2 mg/L的MRSA菌株的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