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白螟蛹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来源 :2012全国甘蔗植保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utjwzx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恒温条件下,观察了21~33℃范围内甘蔗白螟蛹的发育历期,并测定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白螟蛹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129±0.529℃,有效积温为191.003±7.461日·度,发育历期预测式为N=(191.003±7.461)/T-(14.129±0.529),可用于成虫发生期和防治适期的预测.
其他文献
研究FACE条件下大气O3浓度升高影响小麦籽粒蛋白质形成的相关生理机制,为小麦籽粒品质调优栽培提供依据.试验于2008-2010年应用FACE研究平台,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O3浓度处理为主区,设O3浓度升高处理(E-O3)和正常自然环境(A-O3)两个处理,处理圈臭氧浓度为实测对照圈臭氧浓度(正常大气下臭氧浓度)的1.5倍左右;以品种为副区,供试品种为扬麦16、扬麦15、扬辐麦2号、烟农19和嘉
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且呈现显著的季节和昼夜差异。未来气温将以更快的速度递增,且冬春季和夜间的升温幅度分别显著高于夏秋季和白天。冬小麦不仅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而且也是冬春季的主要作物,气候变暖对其生产的潜在影响显著。目前关于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型模拟和综合分析上,基于作物系统层面的试验研究不多。至今,关于气候变暖对未来粮食生产的潜在影响的预测,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亟待
本文通过对亚洲栽培稻亚种多种命名法的深入分析与比较,论证了籼亚种与粳亚种命名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并主张统一应用这种命名。
研究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年际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分析产量变化的特征及原因,为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域,对1980-2010年近31年粮食生产数据的波动变化进行分析,对产量波动变化分阶段分析,研究各阶段的变化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再对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的变异系数进行比较分析.产量预测利用的是趋势线预测法中直线型趋势线、指数型趋势线、抛物线型趋势线,分别做出三种模拟方程
以杂交粳稻常优3号和常优5号为材料,设置了未施氮处理(0N)、当地高产栽培(对照)、高产高效栽培、超高产栽培、超高产高效栽培和氮肥高效利用栽培等6种不同栽培模式,并观察上述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超高产栽培和超高产高效栽培的产量平均分别达12.0t hm-2和10.9t hm-2,较当地常规高产栽培分别高出41.6%和29.1%.与当地常规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和超高
以郑单958为材料,比较双行交错(SHJC)、双行平行(SHPX)、单行平行(PX)3种种植方式春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及光合、荧光、冠层光辐射等参数,探索“双行交错”种植方式玉米生理生态相关增产机理.SHJC玉米在等密度下相比SHPX根数量、重量明显增加;茎杆粗壮;叶层分布合理,光截获能力强,功能叶层光照充足;行间通透性好;光合优势明显;气体交换值高,高温蒸腾低;量子效率高,热耗散少.相比低密度PX
2010-2011年在水稻特高产生态区(云南涛源)和一般生态区(江苏丹阳),以超级稻品种Y两优2号为材料,通过对倒伏指标、形态、生理特征指标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生态区抗倒性差异及氮素对水稻抗倒性影响.结果表明,(1)特高产生态区水稻倒伏指数显著低于一般生态区.主要原因是特高产生态区水稻株高及重心高度较低,植株的弯曲力矩较小,而基部茎秆弯曲应力、叶鞘干物质含量弥补了其粗度及壁厚在抗折能力上的劣势.两生
研究了棉花无土苗裸地移栽和覆膜移栽对无土苗根系形成、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以南抗9号为材料,通过设置不同移栽方式的方法,研究移栽方式对棉花无土苗根系形成及根尖IAA、ATP含量的影响;与常规营养钵育苗移栽相比,栽后30d内,裸地移栽苗根系IAA和ATP含量低,根系活性表面积、根原基发生和侧根数少,干物重增长慢,分布范围小,特别是栽后8-9 d内,根系生理活性和形成处于停滞状态。通过覆膜移栽后根系AT
研制新建自然光气体熏蒸平台主要用于开展大气环境变化对作物影响的研究.该平台采用分布式拓扑结构,通过监测系统实时探知温度、湿度、光照和压力等气象因子及大气中目标气体浓度的变化,利用温、湿度调控系统、布气系统实现对外界环境的动态模拟,使控制区域内的气象因子与外界基本保持一致,并使气体浓度达预定目标要求;本平台设置室外对照(Ambient)、室内对照(CK)、高浓度臭氧([O3])、、高浓度二氧化碳([
长期以来,甘蔗地下害虫的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由此引起的3R问题(抗药性、害虫再猖獗、农药残留)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引人瞩目。本文利用性信息、聚集信息素以及植物挥发性物质作为引诱剂实施对害虫化学生态控制是最安全、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对地下害虫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植物挥发性物质等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以期对甘蔗地下害虫化学生态控制研究和应用起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