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ison of Topical and Intravenous Tranexamic Acid on Efficacy and Safety in Primary Total Knee A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erx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urpose Tranexamic acid (TXA) has been confirmed to reduce blood loss in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 successfully according to abunda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But we are not clear whether topical TXA is more effective or safer than intravenous.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Ⅰ期切除肋骨、横突入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单侧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围手术期护理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1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Ⅰ期切除肋骨、横突入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单侧钉棒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26例,术前心理护理,卧硬板床休息制动,加强营养支持治疗以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和营养不良,常规术前摄X线胸片排除活动性肺结核,术前抗结核治疗2~4周,清洁灌肠,呼吸功能训练。术后密切观察
目的 回顾性随访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系统(zero-panterior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fusion system,zero-p ACI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分析6年术后各指标、临床效果以及并发症,探讨其疗效.方法 临床和随访资料完整 6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时间段为2007.12-2010.5,男,39例,女23例,年龄34~69岁,平均58岁.单阶段为42例,
目的:探讨间断持续加压结合I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萎缩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08月~2014年12月应用间断持续加压结合Ilizarov外固定器治疗萎缩性骨不连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32~50岁,平均42.5岁;受伤原因分析,高处坠落伤5例,车祸伤10例,运动伤5例;受伤后均在外院行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平均术次5次,20例患者均采用单间断持续加压结合Iizarov外固定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can self-renew and differentiate into different lineages,including osteoblasts.To promote MSCs differentiation into osteoblasts is a crucial issue in bone tissue engineerin
目的 比较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髓核摘除术(minumally invasive discetomy via a tube by Wiltse approach)与传统切开后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traditional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extricate,PLIE)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采用通道微创手术的患者19例、传统后路手术治疗的患者2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内固定手术前进行规范化导尿对预防和减少术后排尿困难、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5月就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3科的100例腰椎择期内固定,男56例,女44例,年龄25~72岁,平均46.8岁.住院天数7~21 d,平均11.8 d.其主要的原发疾病依次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
目的 报告经脊髓后正中沟切开减压治疗Frankel A级脊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连续的8例Frankel A级脊髓损伤患者,其中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4例,胸9骨折脱位型2例,胸10骨折脱位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是70岁,62岁,42岁和48岁。分别在伤后的3天,10天,3天,5天进行了后路的椎板切除,硬脊膜切开,经后正中沟脊髓切开至中央管,在重新缝合硬膜。术后不
1、 目的:严重踝关节骨折脱位除内外踝骨折外,常伴有后踝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及关节韧带断裂,在开放性骨折时软组织损伤更为严重,如能及时正确处理,踝关节功能大多能以恢复,否则将导致病废。我院于2010年3月-2016年3月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脱位42例,综合分析有效治疗,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胸椎结核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2011年04月~2014年06月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患者78例,均为胸椎结核,均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中应用多模式电生理(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神经电生理变化。
目的 评估术后即刻骨盆投射角与腰椎前凸角之差(PI-LL)矫正至不同范围与术后脊柱侧凸矫正度、生活质量及内固定失败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成人退变侧的69例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63.7±4.7)岁,随访时间均>2年(平均3.2±0.7).将患者进一步分为A组(PI-LL≤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