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对Wistar大鼠骨密度的影响

来源 :第三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暨茶业国际高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sgx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初步探讨普洱茶对试验大鼠骨密度及骨骼生长指标的影响。
  方法:采用10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普洱熟茶、生茶、绿茶低、中、高剂量组(共10组),每组10只,分别灌胃纯净水,0.5g/kg·bw,1.0g/kg·bw,2.0g/kg·bw的普洱茶和绿茶茶汤,进行为期90天的灌胃试验。试验结束后将实验大鼠处死,剥离左股骨,对股骨重量、骨钙骨磷含量、股骨密度等骨骼的生长变化指标进行测定。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低、中剂量的普洱生茶和熟茶,以及中、高剂量的绿茶左股骨的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低、中剂量的普洱生茶和绿茶,以及各剂量的普洱熟茶股骨长度差异不显著(P>0.05).高剂量生茶、绿茶组及低、中剂量的熟茶组骨钙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茶大鼠骨磷含量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普洱茶和绿茶各剂量组与对照组骨密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普洱茶在推荐饮用范围(即60kg体重的成人每日饮用6g茶叶)内饮用不会对机体骨骼生长造成影响。因此提倡科学、合理地饮用普洱茶.
其他文献
硫丹在茶叶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茶叶中的残留量随着施用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硫丹在乌龙茶中的消解速率显著低于绿茶,同一环境下,35%硫丹乳油500倍、1000倍、1500倍、2000倍液处理在乌龙茶和绿茶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15-2.84d和1.65-1.98d,药后7d残留量分别为4.21-12.04mg/kg和2.81-8.98mg/kg.同时,由于气候差异,同一浓度处理的残留量和半衰
对我所茶树品种资源圃内肉桂、白鸡冠、丹桂、金观音、龙井43、日本薮北、云南大叶种、福云6号、福鼎大白、太姥山野茶等10个茶树品种的节肢动物进行了每月2次连续一年的调查,查见昆虫、蜘蛛、捕食螨等节肢动物共14目52科94种,其中茶树害虫31种,天敌53种,其它10种.品种资源圃全年节肢动物数量动态表现为4月-6月主高峰和9-10月次高峰等两个高峰期,茶丛上、中、下部的节肢动物种群数量以下部最多,中部
频振式虫情测报灯对茶树鳞翅目(尺蛾科、斑蛾科、鹿蛾科、卷叶蛾科、细蛾科、蓑蛾科、豹蠹蛾科、毒蛾科、剌蛾科、螟蛾科、镰蛾科等)、鞘翅目(金龟甲科、天牛科等)、直翅目(蝼蛄科、蟋蟀科等)、等翅目、同翅目(叶蝉科、蛾蜡蝉科)具有良好的诱集作用。LED红光诱虫灯对昆虫没有诱集作用,蓝光诱虫灯诱虫能力强于紫光诱虫灯,其中,紫光诱虫灯诱集鳞翅目能力强于蓝光诱虫灯,紫光诱虫灯诱集茶树鞘翅目害虫和天敌的能力也强于
从茶园土壤分离到62株放线菌株,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对茶白星病(Phyllosticta theafolia Hara)进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结果表明,共获得拮抗放线菌菌株9株,编号分别为:F1、F2、F3、F5、F8、F11、F15、F57、F59,其中菌株F1、F2、F3、F5、F8抑菌活性强且抑菌谱广,对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
热研4号王草是象草和美洲狼尾草的杂交种.热研4号王草是一种植株高大、产量高、嫩茎多汁而略具甜味,叶柔嫩,动物适口性好的热带禾本科牧草.本研究通过低温干燥王草,粉碎形成草粉,分装制成王草袋泡茶;王草袋泡茶浸泡后,茶汁呈橙黄色,略带甜味,具有新鲜牧草的芳香味,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禾本科牧草茶饮料.对袋泡茶的活性成分的分析表明,王草中总黄酮含量为28.90 mg/g;多酚含量为12.63 mg/g;维生素C
茶叶绿色荧光物质是一类在490nm光激发下能发射515nm绿色荧光的未知化合物,为了对其进行结构鉴定,本文通过研究高效液相色谱的色谱柱类型、流动相组成及洗脱梯度等色谱条件,旨在建立适用于茶叶绿色荧光组分结构鉴定的HPLC分析方法。结果表明:(1)适宜的HPLC色谱条件为:极性封端的Hypeisil GOLD aQC18色谱柱;流动相由A相10mmol·L-1乙酸铵水溶液(pH=7.0)和B相甲醇组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对白茶及同一品种鲜叶制成的绿茶和红茶进行香气成分的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白茶与其他茶类在香气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白茶的香气成分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其醇类和酯类等含量高于绿茶和红茶,而醛类、酮类和碳氢化合物等含量低于绿茶和红茶,酸类、杂氧化合物等未检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苯甲醇等是白茶香气的主要成分。
咖啡碱(1,3,7-三甲基黄嘌呤)是茶叶中嘌呤碱的主体成份,摄入过量的咖啡碱会对人体产生短期的负面作用,也限制了以保健和治疗为目的茶和茶制品的摄入剂量。近20年来,国内外系统研究了茶叶脱除咖啡碱技术,开发了溶剂萃取法、热水脱除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等理化方法,并开始培育低咖啡碱茶树品种等,尤其是通过基因工程创造低咖啡碱茶叶新材料的分子育种呼之欲出。本文是对该领域的一个综述和展望。
作为茶树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儿茶素不仅是茶叶的重要风味成分,而且具有抗氧化、抗诱变与防癌、抗心血管疾病、抗紫外线辐射等功效。本文介绍了本课题组有关茶树儿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组织定位和相关酶学性质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茶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代谢工程研究奠定基础。
氨基酸的α-氨基能与2,4-二硝基氟苯(DNFB)发生衍生化反应,本试验通过乙酸乙酯萃取反应体系中的氨基酸衍生物(DNP-AA),并测定其在420nm的吸光值,建立了一套茶叶游离氨基酸定量新方法。该法对不同茶类分析结果与茚三酮显色法基本一致,但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DNP-AA的吸光值(Y)和氨基酸浓度(X)的回归方程分别为L-茶氨酸:Y=0.9920X+0.0036 (r2=0.9998)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