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大学创新人才内涵特征实证研究--基于势科学与德尔菲法的视角

来源 :黄河科技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力求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有机统一.人才成长的学习能力是由消息、信息、知识到智慧素质形成的信息动力学过程.本文拟从德尔菲法的视角,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SPSS软件、因子分析法等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在地方本科高校创建应用技术大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可起到一定的决策咨询作用.
其他文献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思想教育和社会孕育相互促进的过程,是一个内化与外化相辅相成的过程,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儒学有一套比较系统的道德教化方式,成功地将义理系统承载的核心价值观与礼仪系统承载的道德规范由理论转化为实践。如果说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义理系统和礼仪规范使其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可能
对于老子的思想,可谓是真人难觅、真经难得、真义难求.如果老子自著今本《老子》的说法成立的话,他绝不可能反对儒家的仁义思想,因为那个时候儒家学派还在形成,仁义连举不见于《论语》,首现于郭店《五行》和《老子》丙组,这表明《老子》书有被改动的可能.郭店简抄写时期的儒家学派已然成为显学,而墨家也在兴盛期,学派争论使得《老子》书开始反对仁义,到庄子后学编成《庄子》的时候,《老子》书就开始正式针对于儒家反对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义不止是具有公平、正义的意涵更主要的是"天下为公"的国家大义、历史大义和文化大义,是儒家向往的"大同"世界的伦理法则.义者,路也,宜也.在"大同"世界中,人们以义为路,各行其宜,并行不悖,由己而人,公私相谐.这与自由主义的"权利本位"不同,其以"不讲权利而权利自在其中"的无对状态为希冀.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思潮的代表把当时社会的种种黑暗、腐败归罪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尤其是儒家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传统伦理,在梁漱溟等文化民族主义者说"不"之后,以柳诒徵为代表的"学衡派"更是反戈一击,揭露了今人的罪恶让古人埋单的无能心态,这主要体现在柳诒徵《论中国近世之病源》一文中,为今天理解孔子及其思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儒家文化自觉精神,是指儒家知识分子进行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精神.这一精神的主体呈现便是文化使命的历史担当精神,文化承传和文化损益精神,兼知兼行的文化实践精神,它们构成了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儒家的文化自觉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自觉,即文化主体对"道"的自觉,但是,早期儒家知识分子都不同程度地肯定"天命",屈从"天命",这是对主体自主性的否
民国时期是儒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科举废止,经学解体,使得知识分子对传统儒学的理解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大体上,有将孔道理解为孔教的,有理解为孔经的,有理解为纲常名教的,有理解为孔家生活的."孔道"即孔教,一方面将孔道提升到宗教的高度,另一方面,重新建立儒学在下层社会的认可基础和认可机制,维护儒学的社会根基.孔道即孔经,体现了儒学传承中的学术化维度.孔子之道即纲常名教的维度是中西文化对峙情况下以"西"观"
神道是日本从太古就有的宗教信念并按照其宗教信念行事的综括名称.日本神道虽然是日本固有的信仰,不仅是日本民族创作、纯粹固有的东西,而且还具有包容性、应化性,以佛教、儒教为首,包容了道教、阴阳五行说、老庄思想等,可以说日本"神道"与中国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神道"之词借用于中国的"中文词".第二,日本的"神道"是儒教化的"神道".第三,即使日本近代国学者的"复古神道"极力排斥中国思想,也摆脱不了
本文从汤用彤早年在清华时期的《理学谵言》等儒学论文入手,来探究新儒家和学衡派思想产生的渊源。他以道德为立己和立国的基本,阐发以道德实践为本的宋明理学救治时弊的效用和它所具有的普遍价值。辛亥革命后从“反传统”到“接续”传统,学衡派是一个转折点。汤用彤主导的学衡派在思想上与新儒家息息相关,都强调儒家的道德价值及其现实意义。希望藉此为学界对儒学与学衡派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解读。
会议
李贽(1527-1602)在其生前就己经获得了"异端"的名声.据其夫子自道,"弟异端者流也,本无足道者也."可见,李贽似乎甘居于异端地位.不可否认,此种自我认同也是他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情绪化反应."又今世俗子与一切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我谓不如遂为异端,免彼等以虚名加我,何如?"异端可以区分为思想与行为两个层面,而本文要探讨的则是李贽的思想层面.明末清初的顾、黄、王等人认为李贽之所以是异端在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