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遏制黄河三角洲水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的趋势,黄委实施了黄河三角洲淡水湿地补水,2008年至今共向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淡水湿地补水6.46亿m3,修复淡水湿地面积120km2.2020年生态监测结果显示,随着生态补水的开展,黄河三角洲芦苇沼泽湿地面积持续上升,已经恢复至上世纪80年代水平;恢复区内表层土壤含盐量显著下降,样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增加明显,湿地植被呈现正向演替趋势,鸟类栖息地面积得到有效恢复,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河道治理早期采用硬质渠化传统方式,割裂了滨水空间,导致水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本文以郑东新区“三河一渠”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例,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水生态系统恢复的水利碳汇,实施了生态种植池、生态浮岛、底泥清淤及资源化利用、强化耦合生物膜等系统工程。项目实施后,河流水质明显提升,生态系统逐步改善。本项目探索的以水生态系统恢复的水利碳汇理念,可以为传统河道水环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黄河水生态保护治理成为实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分析了黄河下游水生态系统特点,梳理了存在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剖析了问题产生的主要驱动因素。从生态系统保护和河流健康维护角度,提出了在保证下游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加强监督监测、促进协同管理、强化技术创新支撑等管理对策,及强化生态流量管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恢复鱼类受损生境、构建下游
黄河源区是黄河重要水源涵养区,对黄河流域水安全保障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为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取得了较大的生态效益。然而,对其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影响仍不甚明晰。本研究在系统梳理黄河源区不同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实践基础上,综述了经20a 发表的有关论文,分析了工程实施前后草地面积、植被生长状况、沙漠化面积、水源涵养量、河川径流量等变化情况,以期从不同角度阐释生态保护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防洪标准也随之进行了提升。然而堤防提升除了防洪功能还赋予了交通、景观、文化等更多功能。交通功能的提升必定带来交通量的增加,道路初期雨水的弃除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会给本就脆弱的水环境带来更大的污染。传统堤防道路采用直排方式,初期雨水含有多种大量污染物直排入河,雨水留不住、渗不下,初期雨水指标相当于污水甚至高于,直接排放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水资源保障。随着堤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