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霾日时空分布与典型地面形势特征分析

来源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re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浙江省气象观测站1981-2013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浙江省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浙江省霾日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月分布特征.金衢盆地是浙江省霾日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区,明显高于周边的山地和丘陵,浙北平原霾日明显多于东南沿海平原.近33年浙江省年霾日增多趋势显著,其中浙北的中西部增多趋势最为显著.年内冬季为霾日最多的季节,12月为霾日数最高的月份.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浙江出现大范围霾日的海平面气压场进行分析归纳,得到3类典型地面形势场:高纬大型冷高扩散型、变性弱冷高控制型、低压倒槽东移型.高纬大型冷高扩散型出现比例最高,且多发生于冷季;低压倒槽东移型比例最少,暖季也可发生.
其他文献
近年来的大量工作表明,空间环境中的高能粒子(包括银河宇宙射线、太阳风粒子、辐射带高能电子等)能直接对低层对流层天气、气候产生影响,其中太阳风对北半球冬季天气、气候系统的调制尤为显著。在太阳风风速高值期,北极涛动偏向正相位,北半球冬季偏暖;太阳风风速低值期,北极涛动偏向负相位,北半球冬季偏冷。同时这也影响到了北大西洋海温场,并通过海流系统影响太平洋地区夏季海温。对太阳风驱动气候变化机理的研究表明,太
发展农业干旱动态灾情评估和预警能力是大区域干旱管理水平和维护粮食安全的重大需求.但由于长期以来科技支撑不足,导致我国农业抗旱工作始终难以摆脱疲于应付的被动状态.本研究应用DNDC作物生长机理模型和现有气象监测信息,对辽宁全省大田作物动态干旱灾情及其未来变化进行了逐日定量分析.方法是以气象数据为主要驱动因子,用DNDC模拟作物水分胁迫及生长过程等日变化;用情景分析法计算当前干旱已经造成的损失和未来灾
基于TIGGE资科中的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日本气象厅(JMA)、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以及中国气象局(CMA)四个中心在中国东部区域的比湿预报资料,采用均方根误差作为评估指标,对各中心的集合平均结果进行了检验评估,比较了各中心比湿的预报效果,并对比研究了集合平均(EMN)、消除偏差集合平均(BREM)和超级集合预报(SUP)这几种多模式集成方案对700hPa和850hPa
通过对洞庭湖区1961~2013年24个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了洞庭湖区夏季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高温热浪的极端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是高温热浪多发地区,夏季高温热浪事件几乎年年发生,且热浪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洞庭湖区高温热浪天气的地理差异大,湖区较山区凉爽,进入21世纪后,洞庭湖区夏季热浪频次、日数、强度的变化速率明显加快,高温热浪发生频率加快为两年三次甚至一年三次,高温热浪
论述了激光雷达的结构、分类以及不同种类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跟踪激光雷达最新发展和应用,根据探测物质的不同,分别讨论了激光雷达在探测气溶胶、云、边界层、温度、能见度、风、大气成分、水汽和钠层方面的应用,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气象探测的半导体激光雷达、微脉冲激光雷达、一般弹性散射激光雷达、多普勒激光雷达、差分吸收激光雷达和Raman激光雷达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利用各国激光雷达网得到长期的、系统的和稳定的各种监
高光谱反演技术凭借快速、有效和不破坏植被的优势,已成为评估植被生长环境及本身水分含量的重要方法.本文概述了利用高光谱数据反演植被及土壤水分含量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干旱胁迫环境下植被反射光谱的变化情况、植被反射光谱对水分敏感性以及利用植被高光谱反射率反演水分含量的几种常用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最后针对目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利用2005-2010年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的PM2.5、散射系数(σsp)的连续观测资料,结合后向轨迹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季节、不同气团传输路径对北京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偏南路径的气团往往会导致北京出现较高PM2.5浓度和σsp,偏北路径的气团一般对应较低的污染物浓度,但冬季来自西北路径的慢速气团比较特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剧北京地区的空气污染程度.气团轨迹组的污染物浓度不仅
本文利用广东省城市空气质量资科、中国气象局番禺大气成分站逐时PM10、PM2.5以及能见度数据、广州基本站风速数据、2013年东莞佛山大气边界层观测试验风廓线资料等,研究了珠三角2014年1月1日至7日典型灰霾过程的流场特征.结果表明:早期的微风或静风状况是灰霾发生的主要原因;大陆冷高压北抬变性出海是造成这次灰霾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6日珠三角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呈现不同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是珠三角风向的
本文利用佛山地区2013年12月大气边界层观测试验得到的垂直风温资料和逐时PM2.5浓度资料,研究了佛山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对PM2.5浓度的影响的.结果表明:佛山地区冬季PM2.5污染事件通常由冷气团南下的天气形势引起,在大陆冷高压控制下,佛山地区的边界层结构演化非常典型,夜间稳定边界层高度约为100m,白天最大混合层高度约为1000~1700m.在PM2.5污染过程中,较低的大气边界层高度使得P
本文利用1961-2010年河北省72个地面气象站风观测资料,分析风速的时空分布,并从大风日数(瞬时风速≥17.0m/s或日平均风速≥12.8m/s)、小风日数(风速≤2.0m/s)和风速在2.1-7.9m/s区间日数的年际变化分析风速减小趋势特征.结合2013年1-12月大气污染监测数据与对应的逐时风速,探讨风与大气重污染天气的影响关系,为大气污染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风速空间上呈东北西南向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