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谱仪探测数据分析

来源 :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j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简要地介绍了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的测量原理,Parsivel激光降水粒子谱测量系统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自动测量难题,该仪器能够连续测量降水中所有液体和固体粒子的尺度和速度,实时地以数字形式显示瞬时降水强度、降水粒子总数、累积降雨量、降水时的能见度和雷达反射因子,以图形方式显示降水粒子尺度谱、速度谱、降水粒子分类且自动生成天气现象代码,实现天气现象的自动识别.本文针对该仪器降水采样中的可疑数据进行了误差分析,利用3σ准则(莱以特准则)对测量数据是否含有粗大误差进行了判别和消除,方法如下:①将整个降水过程的样本按不同的尺度通道累积,得到32个尺度通道分别对应的测量列,测量列是测得的同一尺度通道对应的不同速度的粒子个数.②对于每一个尺度通道对应的测量列,若各测得的速度值只含有随机误差,则根据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规律,其残余误差落在σ3±(σ为测量列的标准差)以外的概率约为0.3%,如果在测量列中,发现有大于σ3的残余误差的测得值,则认为它含有粗大误差,予以剔除.再将测量列剩下的测得值重新计算,依次循环,直到这些测得值的残余误差均小于σ3,即不再含有粗大误差.结果表明:可疑数据即为仪器测量的粗大误差,消除误差后的数据在表征降雨量、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降水特征量时更加接近于实际.
其他文献
利用1961-2008年河北省夏季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48a来河北省夏季降水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河北省48a的夏季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整体呈现出下降趋势,并且降水量偏少的年份逐渐增多.MK的突变检验表明,研究区的夏季降水量的突变时间大致是在80年代中后期,从80年代初开始河北省夏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且年际变化较大,大致在2003年以后这种下降趋势异常显著.副高对河北省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表明6月副高对
利用NCEP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造成2009年9月6-20日河南省北中部地区长达15天的连阴雨天气成因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hPa高空急流的出现并且维持,南亚高压的偏东偏北,副热带高压的偏西偏北,以及边界层的东北风(或偏东风),是造成此次长连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200hPa东亚西风急流的正异常与对流层中上层(300hPa)的暖异常在动力关系上相互匹配;同时,连阴雨的发生在500hP
以锥体振荡为模型、研究气压梯度力、柯氏力、重力、浮力共同作用下大气单位气团的无摩擦东西振荡,结果表明纬度愈高(低),振荡频率愈高(低);40-70天振荡周期主要发生在低纬度,10天-20天振荡周期主要发生在中纬度,10天以下振荡主要发生在高纬度.这种低频振荡可以沿大圆边沿传播.另外静力平衡振荡周期随大气层结稳定度变化,一般变化范围在4-100分钟之间,属于高频部分.
为了解青藏高原下游地区云的气候特征,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80-1999每日4次单站地面观测资料集中选取成都、恩施、武汉、南京4站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计算了总云中低云量的气候特征,通过二分法计算等熵凝结高度并比较了等熵凝结高度与中低云云底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00,06和12时1984年前后成都、恩施的中/低云量和高云量的谷峰值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前后的变化趋势为相反;(2)在季节日循环
库姆塔格沙漠位于西北干旱区,其西临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地区,东接甘肃省敦煌市,北抵天山山脉东段,南以阿尔金山为界,被称为我国第六大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南高北低,这种地形的分布,使得来源于阿尔金山的雨水和高山积雪融化的雪水自南向北流。沙漠中曾经有十余条地表重要径流穿过沙漠汇集于罗布泊洼地,但是由于沙漠地区的逐年干旱,其间只有1-2条常年流水,其余均为季节性洪水下泄的干河谷。上述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决定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的观测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自然植被下垫面陆面过程相关物理参数.研究了总体输送系数的不同季节平均日变化和频率分布特征,对总体输送系数与粗糙度以及总体理查孙数的关系分别进行了讨论,在中性层结状况下动力输送作用占主要地位,并与其他干旱地区的中性总体输送系数做了对比,发现与奈曼流动沙丘下垫面总体输送系数都很接近.SACOL年平均动力学粗糙度为0.009m,与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2008年6-8月各月连续6天晴天的湍流、辐射、土壤温度和热通量梯度观测资料,确定了晴天土壤热参数,并通过温度积分法将土壤热流量板观测结果校正到地表;建立了一个根据净辐射计算地表土壤热通量的模型;并分析了典型黄土高原沟壑区近地层能量分配特征以及土壤热量储存对地表能量闭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黄土高原典型沟壑区夏季晴天感热通量(H)占净辐射(R
本文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2008年11月-2009年10月的各种陆面过程物理量观测资料,综合分析了土壤温度、土壤湿度、降水量、地表反照率、地表辐射平衡分量和能量平衡分量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分布,研究了地表反照率与土壤湿度以及降水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就年变化而言,秋、冬季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大,而在春、夏季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加深逐渐减小;10cm土壤湿度最大,5-10c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估计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的时候,需要对云内的微物理过程及其它一些过程进行参数化处理,云滴有效半径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而云滴谱相对谱宽是云滴有效半径参数化表达式中的重要因子.本研究利用三维大涡模拟模式考察了不同气溶胶混合比(25mg-1(干净个例)、100mg-1(中度个例)、2000mg-1(污染个例))条件下的浅积云云滴谱相对谱宽.结果发现,随着气溶胶混合比增加,云滴的平均
本文通过对石家庄站(53698)2005~2009年4–10月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记录统计、对比分析,发现自动站观测雨量与人工观测雨量相比存在一些偏差.进一步分析得出:仪器测量原理与观测方法不同、观测时间不一致、自动站雨量传感器自身原因、承接降水物形态、因定期维护而造成的测量误差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六个方面是导致自动站和人工站降水观测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