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D U-Net++网络的断层识别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物理技术委员会第九届学术会议——全域地球物理探测与智能感知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obi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地震中刻画断层是对储层描述、地震构造解释的关键步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许多断层识别方法被提出来,如从图像中提取相干特征,自动追踪不连续断层以及断层提取。但是这些方法大多存在难以识别不连续断层的问题。而在深度学习领域,卷积神经网络能很好地应用于图像识别和分类。基于图像的语义分割采用将分类问题转化为图像分割问题的U-Net网络结构,本文在U-Net结构上推广了3D U-Net++网络,并通过引入Focal-Tversky损失函数,成功解决了图像分割中前后景不平衡问题,使断层分割更加清晰。
其他文献
会议
在2010年引进Firefly无线(节点)仪器后,国内甲方油田公司逐渐开始接受非实时数据回传,事后下载的地震数据采集模式。至2020年,地震勘探采集行业已加速进入"节点时代"。厂家凭借各自产品独特之处为地震勘探采集服务商所关注和选用。节点仪器的设计制造入门门槛偏低。最基本模块包括:控制器、采集电路、GNSS授时电路、检波器、电池、接口、下载柜、数据下载合成服务器;选装测试电路、信号发生器、质量控制
我国的海洋可控源电磁探测技术日渐成熟,但在实际应用时仍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在进行海洋可控源电磁勘探的过程中,发射机系统中完整的数据文件无法及时由海下反馈至甲板端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该方案包括了下位机系统和上位机软件,下位机主要负责数据的采集与存储,上位机主要负责对下位机的控制以及数据文件的接收,上位机与下位机通过深拖缆中的光纤进行通讯。下位机基于STM32单片机进行了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
海洋地球物理仪器往往需要投放一回收的工作过程。仪器从海底释放至上浮到海面的过程中,由于海流推曳的作用,往往会偏离投放点一定距离,给仪器的回收工作带来不便。因此,开发了海洋地球物理仪器回收信标。该信标可获取自身所在位置的GPS信息,并发送到甲板接收端上;同时,该信标配有高亮LED灯,可定时闪烁,便于发现位置。该信标硬件电路封装在专用的深海玻璃浮球中,最大可随仪器下潜到7000m的海底。该信标硬件电路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土壤污染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工业场地的污染范围、深度及扩散情况进行检测,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通过对室内试验与原位测量的数据对比,采用数据稳定的原位污染实验,对重金属镉和铅的污染场地进行电性测试。选择不同浓度的硝酸镉和硝酸铅溶液进行土壤污染,观测其电阻率、极化率,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硝酸镉与硝酸
边界识别是位场数据处理中极为重要的技术,现有的边界识别方法属于无监督式机器运算,其识别精度与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存在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对深部复杂异常体的识别存在边界模糊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边界识别的精度,受深度学习非线性映射能力和监督式学习优点的启发,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多尺度特征和全局注意力机制的密集跳跃连接网络(PFD-Net)用于位场的边界识别。该网络结构首先以改进的U-net为骨干网络获取位场边界
近二十多年来,在岩心微观结构探测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岩石物理发展迅速,在岩石孔隙结构分析、渗流性质模拟、电性参数模拟和弹性参数模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准静态和动态模拟是近几年研究较多的方法,两者的主要区别为是否考虑惯性力的作用。在动态模拟同时考虑孔隙流体的惯性力和黏滞力,包含的物理力学机制较全面。岩石物理模型实验表明裂隙间裂隙与孔隙间的喷射流是弹性波在地震至超声波频段发生可观的频散衰减的一
地面核磁共振(sNMR)可以直接定量地检测地下水,但是其在城市环境中的应用面临诸如信噪比(SNR)低和线圈铺设困难等问题.本文提出了sNMR旋转测量方案,对城市环境内的浅层地下水进行准确成像.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六次旋转测量的sNMR数据可以用于准确反演地下含水结构.在城市环境中,使用三个参考线圈从高噪声中获得了大量高质量sNMR数据,平均信噪比达12.8 dB,并成功实现了对冻结湖的冰层,水层和泥
太阳辐射经地表反射、大气散射等物理过程被赋予丰富的光学信息,在时间序列上空间解析的观测太阳入射辐射、地球反射和发射辐射,可为气候气象、地球辐射收支、资源探测、陆地环境、海洋水色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电替代测量原理已诞生100多年,是实现光辐射绝对测量的主要途径.电替代绝对辐射测量的核心是宽谱段、高吸收比的腔型热电型探测器,入射光经过多次反射、吸收转化为温升,当该温升被电加热复现,可通过精确测量电功率
本文利用小震活动图像和震源参数变化对2010年山西河津4.8级地震前多项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时空特征及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1)河津4.8级地震前不仅在山西及邻区存在多项准同步性地球物理场观测短临异常,而且在震源区及其附近的地震活动图像、发震断层的应变释放速率、地壳介质参数等也出现较显著的异常;(2)测震学地球物理场观测异常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和准同步性,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段,即2009年3月前后与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