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影响中药材产量和有效成分的主要因素,是中药材种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土壤肥力直接影响着药用植物的生长,影响着中药材生产的结构、布局和效益等诸多方面。实践表明,中药材栽培土地土壤肥力随栽培年限增长逐渐衰退,直接导致中药材产量与品质的下降。因此,如何合理评价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量,为指导中药材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是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然而,目前国内缺乏中药材栽培土壤肥力评价的统一规范标准,严重制约了中药材栽培中的土壤管理与药材质量控制。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系统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体系。仅在1996年和2016年分别出台了NY/T309-1996《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和GB/T33469-2016《耕地质量等级》两项标准,这两项标准主要针对空间上不同区域土壤肥力的评价与比较。但中药材栽培地土壤肥力变化不仅体现在空间尺度上,在时间尺度上也有所变化,因此数量化分级指标在不同区域之间、不同时期之间很难比较。因此这两项标准在中药材种植中实用性与可操作性较为有限。而我国领土辽阔,自然条件多种多样,中药材产地土壤肥力高低差异较大,建立统一的土壤肥力评价标准体系相当困难。因此,制定动态土壤质量评价技术规范对于中药材人工栽培地土壤肥力管理至关重要。本技术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用于中药材栽培同一地块的土壤肥力评价。通过结合不同研究者对土壤肥力评价研究以及不同中药材生长发育特性,统一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及各项指标的测量方法,制定中药材栽培立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技术规范,以期充分了解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布特性,综合评价土壤整体肥力状况,更合理地利用土壤资源。依据本规范对中药材栽培地土壤进行肥力评价,有助于中药材栽培地土壤肥力的保持与提升,稳定并提高出产中药材的产量与品质,实现药农与种植基地收益的增长,推进我国中药现代化进程,提高我国中药材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本技术规范拟在发布后通过标准培训、标准应用、媒体宣传和论文发表等多种手段进行标准的宣传与推广。借助中医药学会、中药协会、中药联合会及现有中药资源服务平台,"线上"结合"线下",及时发布中药材栽培立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相关信息,并联合网络、新闻媒体等进行报导。邀请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土壤学专家每年召开1-2次培训会议,在会上对中药材栽培立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的科学性和使用进行宣讲,进一步扩大本技术规范的实际使用能力。组织药农、企业参加相关培训,将《中药材栽培立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汇编成册或以科普书籍、宣传单的形式在服务站进行展示、传阅,在各相关企事业单位、种植基地、药农中进行分发,在各个产地、种植基地等进行推广应用,并鼓励其依据鼓励其依据规范合理监测土壤营养成分以及安排种植与土壤管理,保证各个栽培区普遍应用。通过上述推广,可为中药材栽培中提供实用的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标准,使各相关企事业单位、种植基地、药农能够对中药材栽培立地土壤肥力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客观准确地检测中药材土壤肥力质量动态变化,保证中药材稳定的品质与产量,同时建立修订机制,完善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