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对城郊地区村镇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分析--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mi8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镇发展是诸多经济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些因素中,地理区位、地形因素、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村镇的发展。其中,区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直都备受学者们的关注,如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等,都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区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前人研究多是从定性角度分析区位的影响力,而本文在对西安市长安区2000年和2009年两期spot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借助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交通可达性分析、缓冲区分析、热点分析及聚类和异常值分析,选取交通可达性和城郊地区村镇距主市区的距离两个指标来探究区位与村镇的规模、分布及其发展速度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 (1)城市郊区的村镇发展受区位影响,距主市区距离近,交通可达性好,其规模大;(2)长安区内各村镇近10年的扩展速度主要受区位的影响,其扩展的热点区域集中在长安区的中北部即韦曲和郭杜等地;(3)通过聚类和异常值分析得出长安区各村镇的扩展在韦曲和郭杜呈HH高值聚类,而在王寺镇周围呈HL异常。
其他文献
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人们对遗产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环境变化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自然和文化遗产破坏日益加剧,遗产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历史文化名城作为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由于受到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又称地面下沉,是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地下资源,如地下水、煤、石油
基于1993-2009年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入境旅游者人次的统计数据,引入全局K-means 谱聚类法,分别对1993-1996、1997-2000、2001-2004、2005-2009年四个时间段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四个时间段中国入境旅游的热点区域和空间地域格局,进而划定四个时间段中国入境旅游的典型区域;通过四个时间段入境旅游典型区划方案的对比分析得出:入境旅游的地域集中化特
从旅游视角开发地质遗迹资源是一种新的资源利用方式,新疆地质遗迹资源的旅游开发受内部驱动力、外部推动力和支持力的制约和作用。驱动力是促使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可持续旅游开发的内部动力,新疆地质遗迹资源旅游开发的驱动力主要表现为地质遗迹资源禀赋丰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迫切和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等三个方面;外部推动力表现为旅游业的竞争压力、市场驱动力和政府调控力;推动力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外部推动力量,通过外
光伏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在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太阳能电池产能已稳居世界最一;产业链也得到了扩展,从集中在产业链中游的硅棒硅片和电池片及组件生产环节向上游的多晶硅提炼和下游的应用发电进行了扩展。但尽管产业链得到了扩展,但是"两头在外"即进口高纯多晶硅原料和出口电池片及电池组件等半成品或成品的大体格局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发展受制于国外市场,依附于全球光伏产业
自古以来,水灾、旱灾、蝗灾就并称我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其中尤以蝗灾为甚。研究区是地处东部季风区的苏皖地区,历史记载丰富,农业条件优厚,"四大米市"中的无锡和芜湖即在区内,同时也是我国蝗灾主害——东亚飞蝗的重要迁飞扩散基地。研究资料时间跨度自公元265年至近代开始大量使用农药前夕的1949年,将安徽和江苏历史蝗灾记录分别按照历史沿革的县域单位进行收集统计整理,获得了苏皖地区东亚飞蝗发生的67+7
旅游餐饮在旅游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影响旅游者对旅游行程满意度的评价,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本文基于英文问卷开展深度访谈,对进入西安的国际游客餐饮行为和其对陕西地方小吃的感知开展研究。通过对国际游客在西安的餐饮行为调查,发现影响国际游客餐饮决策的关键因素主要是食物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对国际游客对陕西地方小吃的感知调查,得出陕西地方小吃应从六个方面进行改进,即首先进行整体规划,其次挖掘餐饮文
长三角是全国城市化最高的地区之一,不同自然地理单元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基于长三角地区1998-2011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集和气象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地区不同自然地理单元和植被类型NDVI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总体年际变化不明显,NDVI的最低值出现在2000年,最高值出现在2010年
沙漠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的地貌景观之一,同时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沙漠地区的环境变化直接影响着全球的气候与环境。上世纪80年代热释光技术在沙丘测年中的应用,推动了沙漠地区古环境研究的发展,沙丘的年龄数据也呈指数快速增长。基于此,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陆地过程委员会(INQUA TERPRO)发起了全球沙丘第四纪活动历史数据库项目,旨在通过该项目,记录中低纬度地区沙丘系统的风沙活动历史;将沙
本研究揭示了能源开发利用的正负效应以及极化效应理论.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构建了能源开发利用正效应、负效应以及综合效应评价方法,并结合1985、1995、2005、2009年四个断面数据对中国省域层面能源开发利用的三种效应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①在1985~2009年间,中国省域层面能源开发利用极化效应显著.②在1985~2009年间,大部分省区能源开发利用的极化效应处于活跃发展状态,仅有北京、天津
文化属性作为旅游本质属性之一,在旅游开发与发展的过程中却往往被忽视。要实现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旅游与文化两大产业的融合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需要考虑到区域优质旅游资源,景区,景点,以及区域内以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区域文化价值与特色,从旅游和文化与生俱来的本质出发,构建两者之间融合的路径(模式),充分挖掘与整理地方文化,探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完善旅游产业,促进旅游经济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