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近远震联合反演方法确定2010年高雄地震震源机制解与深度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l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台湾宽频地震台网(BATS)与IRIS提供的波形数据,对高雄地震的主震进行了波形联合反演,得到的震源深度为24km,震源机制解为走向313°,倾向33°,滑移角为47°,与中研院以及IGIL所获得的结果相近。该结果显示,在台湾西南部靠近中央山脉下方的下地壳有可能处在相对低温且较为脆性的状态。
其他文献
用处于山西地堑以外各台站的垂向道,将同一个事件进行N次方根叠加,以获得此事件的震源时间函数,然后就此事件所有台站的垂向道和径向道对此震源时间函数进行反卷积,最后得到了此事件的垂向接收函数和径向接收函数。将此方法和传统接收函数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发现径向道的Moho面Ps震相有所增强,这说明多台站震源时间函数的估计要比单台更可靠,而且还得到了地下介质对于P波的响应,更加有助于反演地下结构。 研究发现
在远震P波接收函数的计算中,由于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及噪声等因素的影响,信噪比不高,难于直接利用.而相位加权叠加方法为地震数据处理去除噪音提高信噪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计算接收函数所使用的数据为鄂尔多斯东南缘-太行山宽频地震测线观测得到的地震数据。计算接收函数时挑选了震级)5.0级,震中距在30-80度之间地震事件,然后采用相位加权叠加方法来处理单台接收函数的结果。在鄂尔多斯盆地内和东部的平原地区,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高分辨率的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来研究该区域的面波群速度分布特征,从而为探讨青藏高原地区壳幔结构的不均匀性、青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和探索地震的孕育、发生的动力学等科学问题提供一些依据。通过收集青海、甘肃、四川三省的76个地震台记录的2008年1-12月份三分量的连续噪声数据,利用噪声面波层析成像的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部的面波群速度分布特征。反演得到的群速度及剪切波速度分布特
将首都圈区域划分为山区和平原两个地区分别计算。为了确保数据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计算前首先检验了首都圈区域台站的运行状态,对台站在研究时间内的仪器参数标定结果进行了重新校正,对于运行不稳定的台站和质量不好的地震资料予以舍弃。在选取台站地震波形等资料后,读取了选取的地震资料的震相量取振幅,并对每个台站的观测记录进行基线校正、滤波、仪器响应校正、去噪声。通过编写程序计算,获得了山区和平原地区的Q值,
对山东、江苏测震台网中94个台站记录的938次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分析,处理过程包括将原始记录转化为速度记录;量取直达P波和S波震相初至时刻,根据速度模型和震源深度计算理论传播走时;量取P波段第一个周期信号(自P波震相初至开始);对P波段第一个周期信号进行重采样;经过多重滤波得到P波段信号的谱分量频散曲线;反演介质品质因子及相关参数等。研究得到了反映每个台站周围介质性质的品质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其中
本文使用的断层错动参数获取方法同以往的方法不同,它是利用主震及主震后的余震(与主震时间差越小越好)空间和时间上的活动变化,来推断断层错动参数,这种方法对研究断层面活动变化有重要作用,对分析局部地区断层的变化有帮助作用。
本文介绍了国际地震中心(ISC)对全球地震观测资料的收集过程,在处理观测报告时,对数据的常规定位方法,及汇编地震报告具体步骤和出版周期。
本研究利用Gephart和Forsyth (1984)给出的应力场反演方法和Hauksson(2000)提供的震源机制解目录,对发震断层北段区域(即埃默森-坎普罗克断层段)及其两个分支断层的应力场做进一步的研究。根据应力场反演结果,初步得到以下认识:1.Landers地震发震断层北段区域应力场在震后半年后恢复为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近东西向,中间主应力轴近直立,最大和最小主应力轴近水平,两个分支断层的应
为了解直达波离源角计算时是否考虑地球球形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对400个地震的初至波定位,发现绝大多数(381个)地震两种情况所得震源的震源距小于2km,有17个地震的震源距大于2km小于10km,有2个地震的震源距大于lOkm,最大为19.2km。对这19个地震作进一步的分析,其中12个地震最后一次迭代时所确定的初至震相在两种情况中是不同的(如某个到时在考虑地球球形时被认定为初至直达波,而不考虑时被
使用地震活动图像的构造分析方法得到的三个地震震源断层反演结果,均与地表地震断层、烈度分布以及地震波深部探测结果相互吻合。因此,使用地震活动图像的构造分析方法推断历史大地震的震源断层特征的方法合理可行。研究反演震源断层在深部的断裂产状,分析震源断层深部状态和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运动方式,可以为判断震源区及附近未来强震的危险性提供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