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破解编校质量把关中的责任虚置难题

来源 :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y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观分析多年来“无错不成书”顽疾的症状所在,不难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近年来大部分出版社发稿品种及其字数的一路走高与编校环节责任日益虚置的矛盾不断加剧。由此而不难预见,随着出版产业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势头仍会不可遏制地继续增长。虽然出版管理部门和实际操作部门都在不断地出台、完善各种刚性规章制度,想方设法、软硬兼施,包括限制调控书号,使规章制度更加细化,使奖惩措施力度加大,反复督促强调“三审制”及编校人员责任心等等,却不能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不容忽视的是编校把关责任的虚置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也就是说,不断增长的发稿量使“三审制”的各个环节包括校对环节的相关责任人事实上无法按照规章对书稿履行审读、加工和校对的职责,由此而造成各个环节相关责任的严重虚置。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作节奏的普遍加快。馆员在工作中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馆员在工作中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馆员工作效率的高低。自我调节得好,能促进馆员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必备条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大面积地普及,电子期刊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的传递、存储、利用不再受到时间、地域、环境、速度等因素的影响,质量问题已不存在,而电子期刊的查阅已贴近人们的习惯,电子期刊势必将会得到充分的发展,逐步取代印刷型期刊,在期刊文献中占主导地位,并引发期刊文献巨大的发展变革。因此,电子期刊的管理与开发就日益受到人们关注。
分析了图书馆工作与人文精神的密切关系,提出了人文管理和人文服务的管理理念,以及在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老子》有很丰富的智慧,其中对社会治乱的分析,对后代都有一定影响。《老子》分析社会混乱的原因,他说:“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天道要求富裕者要捐助贫穷者,而社会上却是贫穷者给富贵者送礼。这种不公正,经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学术界在道教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突出成就。对于道教文化的内容,人们也有了更多的了解。然而,如何发掘其思想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借鉴,这依然有许多工作要做。构建和谐社会,牵涉许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本身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因此,本文拟从“人格完善”角度来讨论道教文化的相关问题。
@@老子是春秋末年诞生于河南省鹿邑县的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立足于社会现实,以“道法自然”为核心,系统地提出了天道、治道、人道,并围绕国家治理、社会规整,阐述了风格独具的“德治之道”。作为老子故里的领导者,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实践中,自觉吸取老子“德治之道”精华,构筑历史与现实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提升执政道德修养水平,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于夯实执政基础
@@记得在我六七岁时,我祖父曾教我背诵《论语》。每次讲两句,背两句,当时我感到易懂有趣。但在我退休之后研读《道德经》时,很难理解其谈论的重心。基于本人一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经验与认识,我绝对不相信两千多年前的知识分子,会比现代的知识分子知道得更多,因为人类的知识与经验是累积性的,和时代是同步发展的,至于为何《论语》比较易懂,而《道德经》竞成了一个“千古奇谜”,必有其原因在。因此我下定决心要利用退休的空
@@2005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已有了结果,今年的得主为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罗伯特奥曼( Robert J.Aumann)及美国马利兰大学的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他们和1994年获奖的学者同样是以研发和应用博弈论(game theory)而成功经济学家。按照前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系的系主任练乙铮教授分析,是次颁授奖项的意义跟1994年不一样,1994年的诺奖·委员会是把
@@在生产力和思维水平都处于相对落后的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然界中诸多现象的认识及思考往往是与宗教神学联系在一起。这种思维方式上的神秘色彩最初是通过神话(或仙话)等形式表达出来的。客观地讲,神话(或仙话)是人类对自然界发生的超出相应思维能力的种种神秘现象所做出的直觉性思维模式的形象化再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劳动人民通过丰富的想象,借助“不自觉的艺术形式”(马克思语)来阐发对天地形
@@产品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质量不仅是产品自身的属性,体现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还体现着一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是企业品牌内涵及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图书作为精神产品尤其如此。作为文化内容载体的图书,其质量优劣关系到其传播的文化内容先进与落后,关系到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也关系到读者的切身利益,因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目前,图书质量虽然从总体上看是好的,但也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例如.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