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度模糊评价

来源 :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bu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洞庭湖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了解夏季旅游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气候资源,对合理开发旅游项目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本文选取环洞庭湖区24个气象站30a(1981~2010年)的夏季(6、7、8月)逐日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资料作为评价气候环境对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因素,采用数学模糊评判方法并按不同的舒适度等级对洞庭湖区夏季气候舒适度进行模糊评判.结果表明:夏季总体舒适度呈起伏变化,6月最好,8月次之,7月最差.夏季的舒适度分布为自西向东呈递减趋势.6月舒适度自西北部向中南部呈递减趋势,7、8月和夏季分布相似.石门、松滋为洞庭湖区夏季舒适度最高的城市.
其他文献
地处石羊河流域下游的青土湖是一个内陆湖泊,是一块水草丰美的风水宝地,碧水粼粼,水草丛生,湖光波影,水鸟争鸣.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和流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提高,上中游地区地表水用水量增加,中、下游地区地下水开采量增加,流入青土湖的水量急剧减少,至1959年,青土湖完全干涸,成为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沙区,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在这里呈现合围之势.因此,科学调度石羊河河流
本文基于多年来的观测资料和强对流天气的标准,分析强降水随时间变化特征,归纳强降水的影响路径,探究大风的分布及其影响系统,研究水体对于强对流天气移动方向和强度变化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巢湖强降水多于舒城,其日变化有两个高值时段,分别是06~12时和17~20时;影响路径分为西北路、西路、西南路和南路4条,以西南路为主.巢湖大风日数远多于舒城,影响系统有低压大风、高压后部大风、台风大风和雷暴大风4类,以
根据1983~2011近30年来的水质监测数据,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对洞庭湖水质及营养状况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氮、磷等营养盐是洞庭湖水体营养状况的主要影响因子,长期监测中总氮(TN)浓度呈现波动上升的总体趋势,浓度在0.83~2.03 mg/L之间,2000~2011年,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TN浓度明显高于1986~1999年(P<0.001),在空间分布上,洞庭湖TN浓度高低顺序为东洞
利用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SPE-UPLC-MS/MS)对巢湖湖水中磺胺类、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15种抗生素进行了测定,以分析其残留现状.水中15种抗生素的回收率为63%~122%,变异系数为0.6%~13.7%,检出限(LOQ)为0.57~6.42ng/L (S/N=10).监测结果表明:巢湖不同功能区湖水中抗生素均不同程度检出,5种磺胺类抗生素磺胺氯哒嗪、磺胺间二甲氧嘧啶、
以西南地区贵州喀斯特高原深水水库——万峰湖水库为例,分析了其夏季和冬季湖沼学及富营养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冬季和夏季湖沼学及富营养化特征区别明显,夏季水温,pH值,溶解氧,电导率等指标在10m和30m分别出现明显的分界点,而冬季仅在30m出现分界点,表现出了夏季属于双分层型,冬季属于单分层型.水温表层和底层的变化幅度较小,底层温度较高,在10℃以上;底层全年处于厌氧状态,钙离子浓度在0.192~0
本文对十年来我国湖北、云南、四川、三峡库湾和支流、广东和福建等地发生的甲藻水华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九龙江拟多甲藻水华暴发期间相关监测结果,拟定甲藻密度达到5×105个/L、叶绿素a含量>15mg/m3、pH值>7、DO>8mg/L、高锰酸盐指数>2.0mg/L为临界状态,甲藻密度达到1×106个/L、叶绿素a含量>40mg/m、pH值接近8、DO>9mg/L、高锰酸盐指数>3.5mg/L为初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动态、大面积地获取太湖体环境指标.然而,该技术对有云覆盖下的水体监测则无能为力.这不仅阻碍了对蓝藻水华发生发展机理的全面认识,而且其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是片面甚至错误的.以往的研究往往过多注重太湖蓝藻覆盖面积的变化特征,对于蓝藻强度的监测和研究欠考虑.鉴于以上考虑,本文采用水利部太湖局水文资源监测局26个人工监测点资料,以及MODIS卫星遥感的反演数据,对2010~2012年太湖
本次研究通过对唐山市环城水系水质的监测,评价环城水系市区段的水质质量,为改善唐山市环城水系的水质质量,成功举办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提供科学依据及综合防治对策。结果表明,汽车站、青龙河桥、河北桥、弯道山码头、电厂、胜利桥、南湖出水口的BOD520均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单项水质指数分别为1.11、2.23、1.47、1.68、1.36、1.53、2.40,其中以青龙河桥污染最为严重.南湖出
本文对京杭运河淮安段天然芦苇群落的消风减噪效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结构群落在功能上的差异,为河岸带植物护坡的设计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无植物对照地相比,有芦苇分布的背风面风速变小,噪音降低,日变化也呈现一定变异.不同芦苇群落由于宽度及密度等结构特征的差异,其作用强度明显不同.密集芦苇群落和中密芦苇群落的消风减噪效应明显好于稀疏芦苇群落,日平均消风率(Q)分别为63.95%和66.25%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种常规、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6月9~10日湖南首场大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演变特征及暴雨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期间为前倾槽结构特征,有利于触发对流;副热带急流和南亚高压的配置有利于高空辐散的加强,并先于低空急流发展,在暴雨起始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暴雨中心上空存在明显的低层正涡度(负散度)和高层负涡度(正散度)的耦合形势,有利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垂直运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