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修武备”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来源 :第二届中国范仲淹国际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_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范仲淹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庆历三年(1043)他主持进行了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虽时间较短,很快夭折,但所体现的勇于改革的精神,却给后人以启示和鼓舞。
其他文献
本文以范仲淹与滕宗谅(字子京)科考相识的初交、修建捍海堰的联动、滕宗谅书名的讨论、九华山的携游、滕母刁氏的扶丧、抗击西夏战场的互助、为滕宗谅蒙冤的艰难申辩、岳阳楼的求记等史料为线索,描述了他们之间长期互敬、互信、互助的真挚感情。揭示了他们为民为国的赤子之心,不折不挠的奋斗意志,生死关头的献身精神。
包拯(999~1062)与范仲淹(989~1052)同是宋仁宗时代的政治家,都先后做到相当副宰相的高级官职(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两人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虽各自扮演不同角色,没有直接交往接触,但有密切的政治关系。尤其是发生在仁宗庆历新政(1043)时期的朋党之争,成为当时政治斗争的重要形式,涉及各类政治人物和利益集团的力量角逐,以后又长期影响北宋的政坛走向。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宋仁宗时期的朋党之争,看包
西方对范仲淹(998~1052)的认识,大约可以从刘子健先生所写有关他的政事及生平开始,这篇文章是1957年他替费正清(John K.Fairbank)的《中国思想与制度》(ChineseThought and Institu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57)一书所写的。这是一篇比较平实中允的文字,对于范仲淹的介绍丰要集中在他的庆历十事疏,
范正己是范仲淹第三子范纯礼之子,是范仲淹后裔中重要的一个支派。范正己生活于两宋交替,兵荒马乱之际,有关他的情况,史书记载比较零散,尤其是范正己在蜀中的经历更鲜为后人所知,本文拟就范正己任官履历及其在蜀中的行实作一初步考证。
从庆历三年(1043)到熙宁二年(1069),短短26年中,宋朝接连出现了两次变法,其领导人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989-1052)和王安石(1021-1086),但前者只实行了一年,便告终结,后者则继续了几十年,然而千百年来,前者却倍受赞扬,而后者则背着骂名,甚至在小说、话本中,一个是正面人物,一个成了嘲讽对象。这究竟是为什么?是后人都看走眼了,还是他们本身的差异造成的?这只有对两者作比较才能找到
中国政治思想中自古就有以民为本的传统。范仲淹以民为本的思想实是对中国先秦以来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对范仲淹的民本思想及其实践进行了梳理,其民本思想体现在多方面,主要可概括为“忧民”、“爱民”,“富民”、“育民”和“乐民”。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中期著名的文武全才的政治家。本文就对范仲淹从其从政期间的主要政绩及思想层面进行分析。
在以往研究范仲淹思想的著述中,多数学者把他的“忧天下”观简单地归结为以民为本思想。而对此说提出非议的吕变庭先生则认为范仲淹所述的“天下”是“君天下”,并非“民天下”。本文试就范仲淹民本思想的丰富内涵略加辨析,以就教于同仁。
范纯仁(1027~1101),字尧夫,范仲淹次子。范仲淹曾称之“得其忠”,《宋史》有传,有《范忠宣公集》传世。近年研究范仲淹甚众,对范纯仁关注似不足,笔者因早年写作《宋哲宗》,对范纯仁事迹、品格久怀钦佩下,故作此文。
范仲淹是宋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以主持“庆历新政”和抵御西夏而闻名。研究北宋的政治史、军事史,离不开范仲淹,而研究范仲淹,则离不开《范文正公年谱》这部记载范仲淹生平事迹的最基本的史籍。《范文正公年谱》(以下简称《范谱》),不分卷,南宋楼钥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