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山东热带气旋频数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热带气旋科学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530125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49-2007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59年来影响山东热带气旋(TC)的频数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厄尔尼诺年,影响山东的TC频数较常年明显偏少。厄尔尼诺次年TC频数较常年稍有增加。拉尼娜年影响山东的TC频数较常年显著偏多,增加明显的月份主要是8月和9月,拉尼娜次年,影响山东TC频数偏少。厄尔尼诺事件强度越大,影响山东的TC频数越少。(2)影响山东的TC数和菲律宾以东洋面的海温呈正相关,并具有很好的持续性。(3)影响山东的TC多年,赤道中东太平洋有较强的负距平区;影响山东的TC少年,赤道中东太平洋为正距平区。综上说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高低对影响山东的TC频数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其他文献
受观测资料匮乏的影响,海上能见度研究到目前为止还较为薄弱。随着卫星资料的日益丰富,其在能见度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提高海上大气状态描述准确性的重要手段。鉴于大气气溶胶是影响能见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此,本文首先利用IMAPP(IntemationalMODIS,AIRs Processing Package)软件包进行了海上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反演,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高分辨率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反演算法,并
根据2006年夏季(8月)和2007年春季(4月)所设的15个取样站所采集到的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共计78种大型底栖动物,报道了大渔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78种大型底栖动物中,多毛类30种,软体动物31种,甲壳类9种,棘皮动物4种和其他类4种。从分析结果看,春夏2季,15个大渔湾底栖动物定量取样站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分布不均匀,在调查区自近岸向外海基本上呈由高逐步减低的趋势,调查海区春季
本文根据对莱州湾内小清河口附近海域的海流、含沙量、底质类型分布的观测资料,并结合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了该海域的泥沙输运趋势分析及底床冲淤变化情况。从整个海区来看,含沙量总体趋势为由岸向海逐渐增大,并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在小清河入海口东北方向海域有一含沙量高值区;底质泥沙的分布沿纵向等深线显示了自岸向海由粗到细的分布规律,沿横向呈北细南粗特征;浅滩泥沙局部搬运是泥沙淤积的主要来源,河口北侧
分析“风神”登陆前后500hpa高度场、850hpa的K指数和q的值以及地面气压的变化,总结路径特点及强降水分布情况,发现:大尺度环境场的调整(副高脊线东退南落、西南季风的变化)使引导作用减弱,从而“风神”的移动路径怪异、多变,最终在深圳登陆,登陆地点与500hpa的低值中心和地面强负变压中心配合。因登陆前已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登陆后又形成明显的台风槽,并配合强劲的低空西南季风所带来的充足的水
为了研究CO2浓度变化对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气候特征的影响,采用全球大气海洋耦合环流模式GFDLCM2.13个CO2排放情景下的数值试验资料,依据实际热带风暴的结构特征及模式的特点,提出了适合于模式的识别模式热带风暴的标准,并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年鉴资料检验了标准的合理性,分析了模式热带风暴在CO2浓度增加后气候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所提出识别模式热带风暴的标准是合理的,所识别的模式热带风暴在暖
利用1959-2004年纬向风的NCEP/NCAR候平均再分析资科分析和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九层大气环流模式(IAP9L-AGCM)数值实验,考察了南半球越赤道气流和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对西北太平洋ITCZ和台风的影响。研究发现:100°E~165°E向北越赤道气流与ITCZ的强度增强具有明显的关系;10~15d前130-140°E与150-160°E越赤道气流的加强对145-170°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资料室整编的1971~2006年中国693个地面基准(本)站的日降水资料、1971~2006年JTWC西北太平洋最佳路径台风路径资料和同期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在TC远距离降水的概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TC远距离暴雨的定义,并从定义出发对1971~2006年的TC远距离暴雨进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36年间共有169个编序号TC引发产生了306个TC远距离暴
针对热带气旋(TC)气候变化研究中的资料均一性问题,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美国JTWC、日本JMA和中国CMA三套资料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文章从三套资料集TC活动之基本特征、共有TC定位与定强、独有TC和三套资料集共有TC活动等五个方面给出详细的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三套资料之特点及TC观测业务技术进行讨论和总结,并给出可靠性分析。分析表明,三套西北太平洋TC资料集的差异是明显的,具有各自
本文分析了1980年以来登陆台风资料发现,6~9月登陆台风在大多数年份呈现连续两年偏多的特征,上一年12月至当年2月北半球副高强度指数以偏小为主、1~2月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偏小或接近常年值,对后期6~9月登陆台风偏多有较好的指示性。由此可知,冬季北半球副高与太平洋区极涡,这南、北两支海气环流的相互关联和共同作用,也是造成6~9月登陆台风偏多的主要因素。进而在此工作基础上,从短期气候时效角度,研制
2008年热带气旋“蔷薇”路径和降雨的预报存在较大误差。应用常规资料对这次预报不理想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1)国内外各家台风路径的数值预报误偏差偏大,预报登陆,实际转向,是造成“蔷薇”路径和雨量预报偏大的主要原因;(2)副高脊线偏南、冷空气影响及台湾地形作用使“蔷薇”转向;(3)冷空气偏强且先于台风环流影响,浙闽沿海为干冷气团所控制,动力和热力不稳定减弱,不利于台风及其外围云团的发展,造成浙闽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