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何以为“善”?

来源 :中国社科院,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jav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一词由"慈"与"善"组合而成,既包含内在动机,也包含外在效果,而连接两者的中间项则是"善物".这里的问题在于,慈善是在何种意义上被称之为"善"的?针对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阐释:一是"善"的道德哲学考察;二是对基于"人性之爱"的慈善理由的辨析;三是思考财富的伦理特质;四是慈善效果即"善功"的价值辩证.
其他文献
陕西学派与金陵学派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两个学派,前者偏重教育,成员多为经师,为中国伊斯兰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后者偏重著述,成员多为思想家,为中国伊斯兰教思想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两个学派虽有差异然都是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生态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彼此之间亦有许多的联系与互动,如此一来,才使中国伊斯兰教兴旺发达.
广州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研究中国城市的本土穆斯林群体起源与发展的重要场所。本文通过对广州回族研究文献和历次广州人口普查资料的研究,对广州的回族社区的形成与演变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广州的回族社区起源于唐朝的"蕃坊",位于今天的怀圣寺光塔路一带;明清时期的广州回族社区由明成化年间和清朝初期南下的回族军人组成,形成了怀圣、壕畔、南胜、小东营四个"回坊";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外来回族人口的大
全球出现的伊斯兰教恐惧,像传染病一样也在国内蔓延。过去近十个月,从虚拟网络到坊间社会,缘起于"清真泛化"、"清真食品管理制度立法"以及拉面之争等社会现象,使回族在整个中国社会遭受到了猛烈的攻击。本文将从"伊斯兰教恐惧"这一"灾害"分析国内出现这些问题,对于回族而已,如何从挑战、考验和适应过程中,形成一种合理应对方式,从而为实现社会稳定、宗教和顺以及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
民国时期,在"五族共和"政治纲领下关于回民的身份问题形成了争论,到20世纪30年代回族与回教讨论尤为激烈。这一时期民族国家的构建路径已从民初"五族共和"转向"中华民族",该背景下有关回民的讨论呈现出两套话语,第一种是承认回民为回族,同属中华民族一份子;另一种反对"民族说",并主张从文化层面来关注回民身份与回汉问题。尽管讨论激烈,并涉及知识界、政界以及宗教界,但无论是"民族说"还是"文化说",两套话
会议
求雨习俗古已有之,在中国以农业为本的传统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关求雨习俗也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研究和解读。但是,关于回族求雨习俗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回族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是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下,逐渐形成的一种文化,因此它的求雨习俗不仅具有民族特色,而且也有地方特色。通过考察宁夏南部山区一个回族村落的求雨习俗,可以看到当地关于地方性话语体系建构的过程,
会议
人类的命名最早产生于社会交际的需要,实为一种社会分类体系,但是不同的社会对于其成员的要求和规范迥异。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命名都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体系,这一规范体系的形成往往离不开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民族的取名习惯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当然,取名习俗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被赋予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民族成员命名习惯的形成与演变是整
会议
回顾人类发展史,技术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束缚.并且,随着技术应用的深入,技术对人类的束缚体现的更为广泛和深刻,造成了一系列诸如价值理性的消退、自由公平的缺失、人的全面发展受阻等消极影响.而马克思主义技术伦理思想以消除异化为逻辑起点,以实现人与周遭环境的和谐共生为根本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对解决技术所引发的伦理困境具有有益的价值指导,对挖掘现代社会技术
王阳明试图用良知来阐明个人修身成德的根据,这个根据先天具足于个人的人性之中.并且良知还具有一种能动性和至上性,是个人德性修养的规范性前提,也是其规范性根据,这为个人的道德行为准备了条件.由于个体德性总是与伦理共同体的秩序和价值紧密相关,因此,良知的规范性进而为伦理共同体的秩序建构奠定了基础.这就体现了良知-天理从自然向社会的衍化,阳明籍此以为儒家之道的实践可能性奠基而做的努力.
远古神农发明中医药,创造农耕史.古代神农华佗是外科之鼻祖.当代神农袁隆平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微诊丹"发明人——孙宏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医生活化、现代化之先河.马克思主义中医宝库:生活世界的导航,世界民族的灵魂,世界文化的瑰宝,世界科学的核心,世界医学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科学史表明,中医史:人类进化史、科学进步史和世界文明史的主旋律;科学文化是拯救人类的灵丹.中国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作
迈克尔·斯洛特在其代表性著作From Morality to Virtue一书中提出了我-他对称性思想,批评常识道德、康德主义是我-他不对称的,而功利主义尽管做到了某种程度上的对称性,但是因为行为功利主义的人我对称是建立在"行动者中立"原则基础上的,行动主体作为一个原子式的个人很容易受到忽视或牺牲,因此也是存在问题的.斯洛特认为美德伦理具备的我-他对称性,将他人视为一个类别或阶层,从而能够充分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