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波式台阶防波堤与波浪的相互作用

来源 :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w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海岸工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防浪结构型式得以应用,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海岸动力情况.结合上海地区滩涂围垦工程中典型的带圆弧形防浪墙的台阶式防波堤为例,结合物理模型试验,分析该种结构型式的防波堤与波浪的相互作用,着重分析其在不同水位、波浪组合条件下的防浪性能、结构构件的稳定性及沿堤身断面的受力情况等.研究表明,卷波式台阶防波堤防浪效果良好,其弧形防浪墙可有效降低抵顶高程,该型式防波堤受力相对较为复杂,受力主要集中在波浪冲击破碎部位;该形式防波堤胸墙受力相对较大,同时防浪墙产生的返浪对第三级斜坡的坡面构件受力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可通过调节两平台长度改善。
其他文献
采用自记仪器,对石岛宁津海域大风天气的悬沙、波浪、海流和潮位进行了同步观测,研究了风浪过程中水体含沙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波浪、海流作用的关系.风浪过程中水体含沙量增高,悬沙含量较一般天气时普遍增大约40%,并出现含沙量高值段.悬沙含量高值段与大波呈同步滞后关系,波高峰值出现后3-4个小时出现悬沙含量峰值,悬沙含量往往波动式升高,至峰值后迅速降低.悬沙含量与波高及波浪作用时间成正比:悬沙含量最大值出现
根据江苏条子泥二分水滩脊DT2站点处连续两个潮周期的水文、泥沙测量资料,对水体含沙的悬浮沉降过程进行了论述,并分析重力作用与湍流动力作用下泥沙沉降的影响关系.对水体各层含沙量垂线的分布情况构建出拟合关系式,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做出验证,初步确定了江苏条子泥二分水滩脊出的水体含沙量垂线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处潮流体现了涨强落弱的特点,岸滩以淤积为主;含沙量垂线分布拟合较为理想.
文章利用ECOMSED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首先对龙口海域水动力进行数值模拟,分别考虑M2、S2、K1、01四个分潮,在此基础上建立泥沙输运、冲淤模型,并根据龙口附近区域的中值粒径分布给定初始值,对本海区泥沙冲淤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实验结果与实测资料相比趋势基本一致,在屺姆岛西端和桑岛东部侵蚀比较严重;此外在莱州湾东岸直线岸段中招远岸段也处于侵蚀状态.
建立了平面二维潮流和悬沙增量输移扩散的三角形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法离散求解,对苍南县舥艚中心渔港工程港池和航道疏浚引起的泥沙输移扩散现象进行了模拟计算;依据工程实际,挖泥过程进行了多点源概化,工程中的悬沙增量采用恒定源强,即假定挖泥船周围一定范围内有一个一定强度的泥沙源,而根据航道和港池的特征,将11个泥沙源均匀分布于整个航道区。模型验证良好,经模拟,舥艚港内具有往复流特征,外海具有逆时针方向旋转
通过现场踏勘和实测资料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设计了漳州核电厂取水工程波、流作用下的水流、泥沙局部物理模型,通过水流动力场和泥沙淤积验证后,针对一般气象条件下的泥沙淤积问题和恶劣气象条件下的泥沙集中淤积问题分别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以模拟厂址海域不同动力条件下的泥沙运动规律,指出了一次台风浪条件下,取水明渠内泥沙回淤厚度与回淤量随着取水流量的减小而减少。极端高水位条件下,取水明渠内泥沙回淤厚度与回淤量随着
本文从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建立以及现有系统的功能和方法体系等方面阐述了国内外自然灾害评估系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针对现有的灾害评估系统存在的功能往往停留在风险区划成图这一方面,很少能够进行灾害现场模拟,即使有也大多是二维的,为用户提供的分析和查询功能始终没有突破平面图形与数据表的操作和显示,自然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建立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数据库
本文对"海洋石油201"船吊机建造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关键流程进行了介绍,包括:材料及设备检验、焊接检验、尺寸控制、涂装检验。本文重点就吊机各部件关键尺寸测量点进行详细说明。
建立了二阶多模边缘波能量的解析解模型以研究多模边缘波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规律,重点研究边缘波的两个特例即零模(又称Stokes波)和全模(又称Ursell波)情况.对边缘波不同模态(零模和全模)推进波的特定点平均势能和断面积分的平均动能沿海向分布及能量集中度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一般情况海向各点的势能和动能不等,零模边缘推进波沿海向按指数规律很快衰减,波能在岸线集中度很高,而全模边缘波海向衰减较为复杂
本文由量纲分析导出海面粗糙度与波龄及海面涌浪的状况有关,利用国际上6个不同水深、风区和海况条件试验资料,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是纯风海、或以风海为主海况条件,另一组是以涌浪为主的海况条件,测试波龄、波陡模型海面粗糙度方案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适用性,进一步明确海面粗糙度与海浪的特征——波龄与波陡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得出:在各种海况条件下,波龄粗糙度方案模型比波陡模型具有更好的普适性.在纯风海或以风海为主海
斜向浪在沿直立堤传播过程中出现波高增大和雍水现象,与直立堤成一定夹角的斜向浪不仅雍水量大,而且对直立堤根部接岸斜坡堤产生较大影响.在物理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角度斜向浪沿堤传播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当入射波与防波堤夹角在15°-24°时,随着夹角的增大,波高增幅逐渐增大;当夹角为24°时,沿堤最大波高约为原始波高的2.05倍,发生在距离堤头约2.6倍波长处;当夹角大于24°时,波高增幅基本一致。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