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均衡充放电方法研究

来源 :2017中国智能量测联盟峰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LOK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日益加重,使电动汽车以其清洁环保、节约能源的优势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为电动汽车提供能源的动力电池储能量少,使用寿命有限,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问题.其各单体电池间性能的差异,会引起电池组内单体间电量的不均衡问题,电池组在不均衡状态下使用,会影响电池的利用率,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本文分析了各种均衡方法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改进的开关矩阵均衡方法,并给了出相应的拓扑结构.此方法在原来的基础上,将开关数量减少一半,大大节省了成本,同时减少了硬件设计的复杂度.
其他文献
本文分析了一体化交直流标准表的研发背景,市场情况,以及国内外主流仪器仪表厂家的该类产品现状.研发该类产品存在的技术难度,必须要突破的难点.首先信号采集上采用了最优方案——使用交直流信号变换器,同时也比较了不同技术路线的优缺点,其次如何实现交直流信号的高精度测量,影响信号测量精度的因素有哪些,并且给出了经过实践检验过的实用化解决之道,实现了交直流信号的同时高精度测量.
本文采用可编程高分辨率的单总线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和单片机TCC081F等组成分布式温度总线采集系统,对测量对象的多点温度进行实时在线监测.该系统通过TCC081F采集DS18B20输出的数字量信号,对采集到的温度及其对应传感器ID信息进行处理汇总,并通过RS485总线与上位机通信.该温度总线采集系统可以实现多路测温通道的实时采集和处理,并在E位机发出抄读命令后进行数据上传和显示,具有测
光电耦合器(简称光耦)是提供输入和输出隔离传输的信号器件,是智能电能表的主要器件.光耦一旦失效将导致无法通信、控制失效,电源没有输出等故障,影响电力系统供电安全和供需各方利益.本文系统介绍了智能电能表用光耦的主要技术参数,分析了在智能电能表的设计和使用中影响光耦失效的电应力、机械应力和环境应力等主要因素,并根据失效分析结果,重点介绍了时间参数的测试方法,为相关人员选用、检测光耦提供依据.
探讨了云计算及大数据在电力计量领域的应用定位和预期效果,研究了混合云的架构及云服务平台的组成,对应用和服务场景进行了基本的介绍.最后对当前以及未来的研究分别进行了反思和展望.
电力公司日益拓展的功能和增值服务项目,对智能电能表运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电能表品质的优劣,直接决定着电力公司的供电服务质量和亿万用户的用电可靠性.智能电能表的品质,与制造商的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供应商的元器件质量密不可分,且三者不可或缺.为切实提高智能电能表品质管理水平,严格管控智能电能表的设计、制造和元器件质量,我公司实践了“将智能电能表内部品质管理延伸到外部供应商品质管理”的管控模式,
云计算技术应用己成为国家电网“十三五”规划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应用之一,云计算和数字签名技术的结合,形成基于云服务的数字签名模型,即为云签名,云签名具有可靠、便捷等特点,可推动智能电网云平台安全架构的发展,为云端的智能电网业务保驾护航.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云服务的数字签名方案,阐述了云签名在智能电网中的安全应用.
本文介绍了数字化电能计量系统的组成,区别于传统电能计量系统,数字化电能计量系统在综合误差方面会大大降低.通过现场实际测试全光纤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和有源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比差和角差,深入分析了电子式互感器的误差特性和误差成因,然后,又从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算法这两方面,研究了数字化电能表的误差成因,对保证数字化电能计量设备的准确可靠具有重要意义,为智能变电站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分布式光伏发电快速增长,但仍存在发电效率不高,设备运行不稳定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设计分布式光伏能效测评系统,主要包括测评体系建设和测评软件设计.基于监测数据通过分布式光伏能效测评系统对光伏发电系统各环节进行能效监测、分析,寻找薄弱点提出改进建议,进而提升系统运行效率.最后,实际应用证明分布式光伏能效测评系统对监测光伏发电系统运行情况,提升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信息交互的安全应用方案,该方案在原有的通讯系统结构和信息交互的基础上,使用了国密SM2椭圆曲线公钥密码算法,通过该标准定义的协议流程进行通讯双方的签名认证和通讯密钥协商交换,从而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建设的重要行业之一,电力行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于电力计量检测数据的质量和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计量检测数据的采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Zigbee无线组网通讯技术用于电力计量检测数据的采集,并阐述了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