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P2活性多肽/Ⅰ型胶原/煅烧骨复合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iya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合成的BMP2活性多肽与Ⅰ型胶原复合煅烧骨复合材料生物学性能与修复骨缺损的作用. 方法:①将BMP2活性多肽与Ⅰ型胶原复合煅烧牛松质骨作为实验组,以Ⅰ型胶原复合煅烧牛松质骨作为对照组,复合过程中以模拟体液(SBF)作为溶液.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和能谱法以及X射线衍射实验观察材料表面结构情况,同时对两组材料进行体外细胞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同时计算两组材料细胞黏附率,初步评价BMP2活性多肽引导Ⅰ型胶原复合煅烧牛松质骨表面矿化生成羟基磷灰石结晶的作用与能力.②动物试验分三组.A组:单纯煅烧骨组;B组:含Ⅰ型胶原的煅烧骨组;C组:BMP2活性多肽与Ⅰ型胶原复合煅烧骨组.取大白兔36只,随机分成三组,建立桡骨中段10mm骨缺损模型,分别将材料植入兔桡骨缺损处,术后4、8、12周行X线评分,8、12周行组织形态学观察与评分,比较各组植入材料的成骨作用以及12周取材后抗折强度. 结果:①环境扫描电镜下可见实验组煅烧骨表面有羟基磷灰石结晶生成,而对照组没有;能谱法对实验组矿化骨部分进行钙磷元素检测和X射线衍射检测证实矿化物的成分为磷灰石.②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别与两组材料体外复合培养24h,实验组细胞黏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36只大白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不同时间X线评分示C组与A组和B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④组织学观察,8周和12周评分显示C组均优于A组和B组,B组优于A组评分;⑤各组植入材料抗折强度的测定:术后12周,C组材料抗折强度明显高于A组和B组. 结论:BMP2活性多肽能引导Ⅰ型胶原复合煅烧骨表面矿化生成羟基磷灰石结晶,可以改善煅烧骨的骨诱导活性,提高细胞黏附性能,与煅烧骨复合后是一种较理想骨组织支架复合材料.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骨肉瘤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处理MG63细胞,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药物对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周期分布;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各浓度罗格列酮组在作用24h、48h后,与对照组比较,均可明显抑制MG63细胞的增殖(P<0.05),同时,细胞周期中G1期细胞明显增加,S、G2/M期细胞减少;0.5μmo
目的:以胶原为原料开发一种小型胶原支架材料,尝试采用旋转反应器来复合软骨细胞,并探讨复合细胞后修复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成年猪跟腱中提取胶原,制备胶原支架,进行细胞毒性检测和生物相容性分析.将其切成1mm3小块,置于旋转培养器中与软骨胞共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贴附效果.建立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编号后,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支架材料组(n=12),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区植入胶原支架材料
目的:观察hCGRPα基因修饰BMSCs联合自体骨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取健康新西兰种家兔74只,2~3月龄,体重2.7±0.5kg/只.应用液氮冷冻法随机制作家兔单侧股骨头坏死.造模8周后,随机选取2只处死,行组织形态学检查.其余72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实验动物24只.①A组:转基因BMSCs联合自体支撑骨移植.②B组:正常BMSCs联合自体支撑骨移植,不含pLNCX2-hCGRPα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大鼠脊髓胶质瘢痕中的表达,及其与脊髓胶质瘢痕形成和发展的关系.方法:将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端粒酶未干扰组为A组,端粒酶干扰组为B组,对照组为C组.A、B组为脊髓损伤组,采用改良Allens重物坠落法造模;C组为假手术组,只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脊髓损伤.每组于损伤后1天、3天、5天、7天、14天、28天、42天、56天取标本,用PCR-ELISA等方法检测端粒酶的表达,同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BMP2活性多肽和rhBMP2与nHAC/PLLA仿生骨材料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初步比较两者间的量效关系.方法:通过仿生矿化和材料自组装原理合成nHAC/PLLA复合材料,同时用固相合成法合成BMP2活性多肽P24.分别将P24和rhBMP2通过真空吸附到复合材料上.取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制备5mm颅骨缺损模型.A组:单纯nHAC/PLLA组,B组:3m
目的:用动物实验的方法验证鼠尾Ⅰ型胶原支架与自行研制合成的BMP2活性多肽复合后诱导异位成骨的能力与作用.方法:自行提取鼠尾Ⅰ型胶原以及与BMP2活性多肽复合冻干后低真空模式下电镜观察胶原结构.实验分2组.对照组:单纯鼠尾Ⅰ型胶原组;实验组:BMP2活性多肽/鼠尾Ⅰ型胶原复合物组.将12只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只大白鼠右侧大腿作2cm的切口,制备股四头肌肌袋模型,将上述材料分别植入肌袋.术后第3,6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5例骨软骨瘤和55骨肉瘤中的wnt10b及β-catenin蛋白的表达,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它们在骨肉瘤发生发展的意义.
目的:分析股骨近端Stro-1+细胞与BMP7、BMPRs的相关性.方法:32例初次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取术中股骨矩开槽时骨块,体外细胞培养14天后检测BMSC、Stro-1+、BMP7、BMPR1a、BMPR2含量.结果:Stro-1+、BMP7、BMPR1a、BMPR2含量在不同年龄组有轻微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性别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ro-1+与BMPR1a呈正相关联系,而Str
目的:观察柚皮苷对脊髓损伤后24小时大鼠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用改良落重法制作SD大鼠T9-T10脊髓损伤模型,将SCI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0 mg/kg柚皮苷治疗组和40mg/kg柚皮苷治疗组,以及假手术组(只做椎板切除).治疗组于SCI后第一天开始每天灌胃一次,连续6周.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在相同的时间给予0.5%甲基纤维素钠灌胃.治疗第1天,第3天及每周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
目的:探讨17β-雌激素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对体外培养神经细胞的兴奋毒性作用与JNK蛋白磷酸化作用的关系.方法:将脊髓损伤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雌激素治疗组,并设置假手术组(只做椎板切除).雌激素组术后30分钟给予0.4 mg/kg 17β-雌激素(溶于DMSO)尾静脉注射治疗,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在相同时间点通过尾静脉分别给予同等剂量的DMSO.分别于治疗后2小时、4小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