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治疗胺碘酮诱导的小鼠药物性脂肪肝的实验研究

来源 :第十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h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对胺碘酮诱导的药物性脂肪变的干预作用及机制. 方法: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为空白对照组(WT组,n=5);150mg/kg/d胺碘酮灌胃七天为模型组(AM组,n=5);干预治疗组(AM+SILIPHOS组,n=5)系对胺碘酮模型小鼠使用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50mg/kg/d灌胃,连续七天.通过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肝脏病理组织学H&E染色、油红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肝细胞的病理变化,RT-PCR检测脂肪代谢的主要调节因子PPARα及其调节的脂代谢基因CPTⅠ、CPTⅡ、Acot1、Acot2、ACOX、Cyp4a10和Cyp4a14的表达,评估干预效果及探讨机制. 结果:干预组肝脏组织油红及H&E染色显示肝内脂肪变较模型组小鼠明显减少.透射电镜显示模型组肝细胞核固缩,线粒体肿胀,结构破损,并被溶酶体自噬;干预组肝细胞核略受损,但无固缩,线粒体肿胀较模型组减轻.RT-PCR可见模型组PPARa、CPTⅠ、CPTⅡ、Acot1、Acot2、ACOX、Cyp4a10、Cyp4a14的mRNA的表达上升,经干预治疗后CPTⅠ、Cyp4a14、Acot1、PPARa表达降低. 结论: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50mg/kg/d可减轻胺碘酮引起的药物性脂肪变,可能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调节脂肪酸氧化起作用,提示水飞蓟宾-磷脂复合物对胺碘酮诱导的药物性脂肪肝具有潜在干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CHB,Chronic Hepatitis B)患者单用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治疗时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及胱抑素C的动态变化,探讨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及胱抑素C对慢乙肝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意义,为乙肝抗病毒的药物安全性提供更进一步的参考.方法:共纳入61例CHB患者,替诺福韦(300mg/d)抗病毒治疗患者31例,恩替卡韦(0.5mg/d)抗病毒患者30例,比较
目的:探讨APRI、Fibroscan(FS)对于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有效价值.方法:220例CHB患者入院后1周内检测AST、PLT、FS指标,并完成肝组织活检.根据AST、PLT结果计算APRI.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检验APRI、FS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的价值.结果:肝组织活检纤维化分期S1、S2、S3、S4分别有116例、59例、30例、15例.S1、S2、S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5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右半肝切除术5例,左半肝切除术10例,肝右后叶切除术4例,肝左外叶切除术3例,肝局部切除术37例.结果:59例患者均治愈;术后出血2例,胆漏3例,胸腔积液4例,膈下感染2例,切口脂肪液化3例,切口裂开2例,出现腹水11例.第一肝门阻断47例,阻断时间10~45min,半肝血流阻断12例.术中出血20
目的:评价甲胎蛋白(AFP)和胆碱酯酶(ChE)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7例HBV-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后0、2、4、8周血清AFP和ChE值,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AFP和ChE的差异以及AFP和ChE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67例
目的:评估基于Sofosbuvir方案治疗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30例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接受含有Sofosbuvir方案抗病毒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抗病毒治疗结束后12周持续病毒学应答(SVR12)、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及对肝功能的影响.采用x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评估不同因素对患者获得SVR12的影响,采用配对
目的:探明程序性细胞死亡-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及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HCV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228例,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个
目的:评价无创肝纤维化模型FIB-4、S指数、APRI、GP模型,APGA、PAPAS对治疗时机难以确定的ALT<2ULN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显著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帮助判定该人群的治疗时机.方法:389例来自收住北京地坛医院的治疗时机难以确定的ALT<2ULN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皮肝穿刺活检取得其病理结果,分别对其进行血常规、血生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DNA等常规血清学检测.根据肝组织病理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白介素-8(IL-8)、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及骨桥蛋白(OPN)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以CD163标记)浸润肿瘤中所起的作用;分析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肿瘤血管生成(以CD34标记)、转移(以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9、-12、-19标记)的影响;筛选可能影响肝癌预后的相关因子.方法:将98例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切取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制成组织芯
目前认为,细胞外基质中成熟弹性蛋白的沉积与肝纤维化不易逆转有着密切关系.然而,纤维化可逆/不可逆期中弹性蛋白的变化,以及其交联沉积与降解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建立了小鼠四氯化碳肝纤维化形成和逆转模型,明确参与弹性蛋白交联的类赖氨酰氧化酶-1(LOXL-1)对弹性蛋白及纤维化进展的影响.首先,利用四氯化碳纤维化可逆转模型和不可逆转模型,检测肝组织中不可溶性弹性蛋白的变化.与Ⅰ型胶原相比,肝组织中不可溶
目的:研究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7(IL-17)与白细胞介素10(IL-10)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观察聚乙二醇α干扰素(polyethylene glycol interferonα,PEG-IFNα)抗病毒治疗对上述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PEG-IFNα治疗的不同时间点抽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健康对照组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标志物(HBs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