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大型阵列天线观测IPS研究空间天气学

来源 :2002中国天文望远镜及仪器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aojunbaobao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间天气学是一门新兴科学,是研究日地空间环境的科学.它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而且在国防上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太阳活动是影响日地空间环境的主要因素.通过行星际闪烁(IPS)观测监视太阳活动及对日地空间环境的影响是有效的方法.国际上开展IPS观测的射电望远镜主要有两类:一是大口径天线;另一种是天线阵.我国的空间天气研究与预报事在必行.如能建成一个接收面积大于10000m<2>的振子阵,就能使我国的IPS观测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而且这类射电望远镜造价低、建造周期短、见效快,可以给出每天太阳风分布图,无论是研究空间天气还是作预报都很方便.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探讨青藏高原东部地区(95E—105E,30N—40E)500hPa月平均高度与赤道东太平洋(180—90W,5S—5N)平均海温的相互关系.
本文针对转折性预测的有效性及灾害性的实际性,转折不是第一推动体系的外延,而是源于物质结构的非规则的"物极必反".提出了物理空间结构信息分析演化转折过程的分析方法,已经实际预测验证是有效的,并已制作了业务应用软件.
极光卵是围绕磁极的一个连续的发光环,澡着极光卵,形状复杂的分立极光镶嵌在一个更宽但通常较暗的弥散极光之中.本文介绍了午后极光的基本形态、发生率分布及极光综观图象.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包括的两颗小卫星,分别运行于目前国际上地球空间探测卫星尚未覆盖的近地赤道区和近地极区.双星计划的主要科学目标是用高分辨率的仪器在近地空间的主要活动区探测场和粒子的时空变化;研究磁层亚暴、磁暴和磁层粒子暴的触发机制及磁层空间暴对太阳活动和行星际扰动的响应过程;建立地球空间环境的动态模式.为了实现科学目标,赤道卫星和极区卫星上各载有8台探测仪器.赤道卫星的轨道是:近地点550km,
我国环境地球物理的兴旺和发展,将攻克一批环境科学中的难点,这是对环境科学的一种巨大推动,它将把环境科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是地球物理中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利用2002年2月到2002年7月流星雷达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武汉上空中间层和低热层大气平均运动和温度的特性.
我们利用机载"PMS"资料,详细分析了云中过冷水的分布特征和平均粒子尺度谱,并结合云的宏观降水特征,计算了云中凝结水总量和过冷水总量,分析了山东春秋季层状云的降水效率和人工增雨潜力.
本文简述了数字后端系统在射电天文观测的应用.以英国JBO天文台的COBRA系统为例,并结合密云站50m射电望远镜,着重介绍了数字后端系统在脉冲星消色散处理中的应用.数字后端具有使用灵活、维护方便、易进行多功能扩展的特点,并且具有很好的射电干扰抑制功能.
本文主要介绍了云南天文台1.2m地平式望远镜的现状和近年来所开展的研究工作,以及为迎接新的项目而进行的跟踪改造方案论证和光电平台设计实施方案.
体位相全息光栅具有光效率高和波段可变性,这种光栅技术已显示出潜在的天文应用前景,用来代替刻划光栅将改善光学/红外光谱仪的性能,是下一代天文光谱仪的首选色散元件,欧美发达国家率先研制了天文用途的体位相全息光栅,获得了初步结果.本文介绍体位相全息光栅的特点和天文应用实例,展望其天文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