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霍兰德(tolland,1959)创立他的人职匹配理论以来,基于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进行的职业倾向测试已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指导、社会科学及商业领域,其影响和作用也日益增大。随着我国的人才测评行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测评公司使用了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来评价一个潜在雇员的职业兴趣所在。该理论的出现距今50年,该理论到今日是否还能符合社会的发展,符合人才测评的需要,有必要对该量表的发展做一个述评。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发现,国外学者研究的主要方向:将霍兰德的RIASEC结构模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应用于现有职业倾向测试量表和人格量表中,如Fiup De Fruyt和Ivan Mervielde(1999)结合大五理论来讨论雇员的实际状态。也有研究者评价该结构模型应用于不同特征人群(如性别、年龄和教育)中的普遍性、比较该理论与其他人格理论的关系以及跨文化的适用性研究等。国外研究存在的问题有:(1)没有长期的纵向研究,如:人们是否会倾向于选择和自己职业兴趣一致的职业。(2)没有考虑时下社会背景和职业特点,如:职业收入和社会就业率。国内引入霍兰德的职业倾向测试较晚。2007年之前,国内对该理论研究较少,自2008年起,研究数量开始逐渐增加。国内研究主要方向:将霍兰德的测试应用在不同职业的匹配上,研究是将该量表和某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作联系,以证明量表的可用性。国内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没有针对该量表的纵向研究。许多被试都是参加过职业培训的,并没有对那些未参加过职业培训的人进行职业选择测试,之后再进行长期的跟踪寻访。(2)我国对于该量表的使用许多还停留在对于职业代码的配对上面,研究结论较为简单。大多是单一的使用该量表,并没有对其进行修改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背景的变化,对该量表不足的部分也没有进行修订或修改。如今,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已经成为人才测评的必备项,对于其未来的发展将会和众多其他的测试结合应用,已便更好的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