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腐熟剂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群体特征、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来源 :第十七次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eepy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能源结构的变化,作物秸秆燃料化的比例越来越低,大量秸秆用于直接还田.为加速还田秸秆的腐熟,现正在推广施用秸秆腐熟剂.已有学者就施用秸秆腐熟剂对土壤养分、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本试验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2014-2016年研究水稻—小麦连作复种系统中稻秸还田(SR)、稻秸还田+腐熟剂(FS)和不还田处理(NR)三种处理下冬小麦产量特征及其群体形态、生理性状表现,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观测了麦季土壤CO2、CH4和N2O排放特性,估算了不同处理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和全球增温潜势(GWP).以期为稻茬小麦合理秸秆全量还田、减轻秸秆全量还田带来的影响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本试验选取济麦22号为材料,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试验基地大田条件下,主要研究施用不同量的硅酸钾肥料对冬小麦植株不同生育时期地上部叶片、茎和穗的干重以及干物质分配比例的影响.试验小区复合肥50kg/667m2,硅酸钾肥料设置4个处理:CK(0)、T1(3kg/667m2)、T2(6kg/667m2)、T3(9kg/667m2).试验分别在冬小麦主要的生育时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
安徽省是中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其冬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中国主要的砂姜黑土分布区之一沿淮淮北地区,而砂姜黑土中N、P等作物需求的主要有效养分含量偏低,是限制该地区小麦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秸秆作为一种经济成本低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含有作物生长所必须的C、N、P、K等营养元素及有机质,对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提高肥力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安徽省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场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调查分析
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区是中国冬小麦高产主产区之一,该区土壤肥沃但水资源十分匮乏,是限制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该区冬小麦季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仅100mm左右,远低于冬小麦生育期350-450mm的耗水量,因此为了获得较高产量,灌溉补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冬小麦拔节期水分需求量大,对土壤水分不足十分敏感,为需水关键期,而华北地区冬小麦起身-拔节之前天气干燥多风少雨,地面蒸发量大,因此冬小麦拔节期灌水是保
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麦区)是中国南方的主要麦作区,其常年小麦种植面积400×104hm2左右,总产量约1600×104t,分别约占全国的14%和18%.其中,安徽南方稻茬小麦面积逐年扩大,据2015年调查统计,小麦面积已超过40×104hm2.为此,本研究拟为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稻茬小麦高产栽培中氮肥科学运筹与管理提供参考.试验于2013-2015年在安徽省合肥市白湖农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试验地进行(N
小麦是耗氮较多的主要粮食作物,其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与氮素供应密切相关.实际生产中为追求高产持续增加氮肥用量,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同时加剧了环境压力.现代品种选育受高浓度土壤氮营养影响普遍耐肥性较强,减少氮肥施用会导致营养生长不足、产量降低.因此提高现代小麦品种对低氮营养的适应性对于减少氮肥施用、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耐低氮品种扬麦158与现代耐肥品种扬麦16,前代(T0)经连续不施
豫北地区为河南省小麦高产区,常年秸秆还田,为分析该区生态条件下麦田土壤和植株氮素积累及籽粒产量对不同氮肥施用量的响应,于2011-2013年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钜桥镇万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开展了试验研究.以周麦18和济麦22为材料,前茬夏玉米秸秆全部还田,磷钾肥作为底肥一次施入,用量分别为P2O5138kg·hm-2、K2O112.5kg·hm-2.在底施纯氮120kg·hm-2基础上,拔节期分别追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机械化播种技术不仅极大的提高了小麦播种质量,也为培育高产群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研究拟通过无人机获取小麦苗期图像,利用图像分析技术评价机撒播和机条播小麦的出苗均匀度,并测量机条播小麦的断行长度,以期为小麦出苗均匀度的全方位评价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本研究探明了利用无人机图像分析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出苗均匀度的方法
近年来,利用基因型差异筛选氮高效品种挖掘作物遗传潜力,用以提高作物氮肥利用率的途径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长江流域稻茬小麦籽粒产量与施氮量水平不同步,施氮量高于黄淮流域小麦,但其籽粒产量低于黄淮流域小麦.因此,长江流域稻茬小麦科学合理的施用氮肥,己成为本区域小麦高产高效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于2012-2015年度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场,采用大田试验、盆栽、池栽等方式,以江苏
中国是农业大国,秸秆资源丰富.据估计,中国各种农作物秸秆总产出量己达8亿吨.秸秆直接还田是充分利用秸秆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其成本低、省劳力、肥源广、可就地取材等优点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秸秆还田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有很大影响.本试验于2014-2015年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试验室试验场进行.以水稻秸秆还田年限为主区,设置秸秆还田1年(SR1)、秸秆还田2年(SR2)、秸秆还田3年(S
在西北早地春小麦分布区,旱情严酷、年降水大部分在280~450mm,并且旱寒同驻,年平均气温大多在8℃以下,热量和水分条件只能满足一年一熟,受水热限制,旱地春小麦产量长期低而不稳。但春小麦在西北寒旱山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首先,它是该地区最主要口粮作物,也是该地区少数可适应种植的特色作物;第二,西北寒旱区属农牧交错带,畜牧业的比重也相对较大。因此早地春小麦是当地粮草兼收作物,籽粒产量和秸秆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