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与承继--台港文学的主体性特征

来源 :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k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以文化为主要视角,以台港文学思潮史为主要线索,以主要作家作品例证,对台港文学进行梳理、审视和概括,以期能够描述出台港文学的主体性特征,或者说特殊精神品格。
其他文献
西王母最早在《山海经》中以异形的姿态出现,后来从不老不死之药和蟠桃的管理者的身份,跟人间的帝王交会。或许由于她已从当初的同时具有两性的存在变为女性原理的体现者,因此,为更新她的不老不死的能力,需要男女的交会。然而,在人间找到合适的交会对象并非易事,也许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创造出了西王母之对偶神东王公并使其每年一次与之交会。不过,道教教团逐渐使其神灵阶层化,以东王公作为天帝,西王母作为最高住
在侠义小说史上,《水浒传》代表着侠义传统的新变和“侠义精神”的重新整合。这一整合主要表现在“侠义”向“忠义”的演变中,于是“侠”与“英雄”终于得以合流,“私义”一变而为“公义”。同时这一演变,也是对豪侠精神的文化洗礼。我们不论将之归为“英雄传奇”抑或“侠义小说”,都不能忽视它源远流长的“侠”之传统和文化谱系。它已把历史上的“游侠”转变为具有报国公心的“团体之侠”,并直接影响了清代侠义小说的创作。
《觉民月刊》是近代中国跻身於《六合丛谈》、《七日镜览》、《格致汇编》、《益闻录》、《经世文潮》这六大以时事政论为主要内容的、具有影响的期刊之一。《觉民月刊》不遗余力地鼓吹与呼吁‘新民’思想, “觉民之责”。不仅以输入文明为帜志,亦为读者提供了创新的诗歌、散文、小擦、戏曲舆文学评论。其诗作倡导“以我为诗,而不以诗缚我”之主义,其散文,以梁启超之新文体为楷模,表现出自由化、通俗化、半欧化的倾向,从文
《儿女英雄传》观察与表现女性的视角有了大的转换。它通过摒弃前代小说尤其是明清章回小说对女性轻视甚至丑化的叙写方式和观念,堆积旧小说中所有受人欢迎的人物模式。打造了一位集侠义、美貌、德才于一身的女性形象。这种近乎完美的理想女性,虽然反映了作者幻想世界里的自我麻醉,是他的“白日梦”,但作者突破文人的思想束缚,突破男权思想的藩篱,极力赞美女性,对近代文学中主张女性人格独立、个性解放,赞赏女性才能的女性观
本文通过对《纽约病中七日记》的文体风格特征的详细考证,对比了吕碧城的文言文的“细部特征”的异同,参以前引其反对以白话代文言的表述,对碧城的通俗文艺观当有更加全面而真实的认识。
近代文学期刊中时常会登载旧体诗文词,反映了编者对古典艺术形式的一种坚守的姿态,同是也为考辑诗人作品提供了珍贵版本文献。《野云来去集》即是(小说丛报》所刊清中期文人孙原湘之作品,舆《续修四库全畜》收录的《天真阁集?词》有异,笔者将《天》集作为底本,以《野》集为参校本。对其进行校补。
清末以来,报刊繁荣,旧体诗词得以频繁亮相于报刊之上。许多文人在报刊发表诗词。仅为名声或稿酬,疆村却不然。疆村一生心细如发,深知报刊所载之诗词首先须面对读者大众,是作者向读者、他人表露个人情感、政治与文化立场的途径。疆村在新文化前后的《小说月报》上发表的诗词,都有较深的寓意,展露了一代词宗在辛亥鼎革、袁世凯称帝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政治文化立场和百转心思。
沈世良处在道咸之际的广州,严峻的现实和艰难的处境使得他在诗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历史兴衰紧密结合在一起,蕴含着深沉雄厚的历史涵量和苍凉沉郁的个人情感:沈世良“诗缜密以栗”的特征与“重复-渲染”的运思方式紧密相关,其诗最大可能地扩张诗歌所能表现的情感深度,具有诗歌革新意义:他身处于社会文化新旧交替的初始阶段,不仅对“岭南诗派”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还对整个中国近代文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京都竹枝词》)。作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在其以抄本在社会上流传的时候,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吸引了越来越多文人研究、评论的兴趣,光绪初年即有了“红学”的称呼(李放《八旗画录》注)。流风所及,作为其时文学重要载体和传播媒介的报刊杂志自然也对《红楼梦》予以充分的关注,不断刊载有关《红楼梦》的评论和创作。这些文献对于《红楼梦》以及近现代报刊研究
本论文提出近30年两岸四地女性文学整体观的研究,强调两岸四地女性文学在历史时间上的贯穿、地域空间上的打通以及文化语境上的影响互动。以近30年两岸四地女性写作整体为研究对象,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女性写作视为一个同源流、共创化、彼此影响和接受的文学发展整体和现实存在的开放整体。在文学历史现场的还原中追溯其女性写作发生的中西方理论资源和本土话语环境,在具体文本的解读中探讨其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