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归国留美学人群体研究述评

来源 :华侨华人与海洋文化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o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代归国留美学人是一个跨越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群体.这里使用的"1950年代"是学界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它实际上涵盖这个时期的国共冲突、政权交替、中美关系,以及"冷战"格局等诸多因素.恰恰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也由于历史积淀和档案资料的散失,使得学界对"归国留美学人群体"的研究显得复杂而散乱.本文所使用的"归国留美学人群体"是指于抗日战争后期赴美(大部分由国民政府选派)留学,学成后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在经历了艰难的历程才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群.其中主体是科学家和理工科学生,也有部分人文社科类的学者和学生.虽然最终归国的人数只占派遣总数的少部分,但这个群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的经历镌刻着时代的烙印,他们也是跨文化、跨时代的历史亲历者和见证人.本文试图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群体进行梳理并做出符合实际的客观评价.留美科技群体对新中国科技的突出贡献更是任何其他群体无法比拟的。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切入,认为有留学西方经历的留美学人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理性批判,虽使他们自身遭受了某些不幸,但对政治局面的扭转发挥了积极正面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对1950年代归国留美学人的研究是现代中国历史的重要课题。这其中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国家战略、科技政策和留学政策的变迁,涉及归国留美学人与留苏学人的比较等内容。在当代,留学史应该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领域。因为留学历史不仅记载着国家、民族交往和文化融合的足迹,也是人类文明演进和知识传播的阶梯。加强留学历史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近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的进程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他文献
石景山社区学院成立于2000年,主要承担着石景山区业余大学、北京开放大学石景山分校、石景山老年大学以及石景山区市民学校总校等办学功能.2016年,学院学历教育实现稳定发展,全年招收新生1127人,开设有本专科专业42个,在校学历大专、本科学生4200余人;非学历继续教育提质增效,全年累计开设项目266个,培训学员23000人次;社区教育全面发挥"五个中心"功能,直接或指导全区市民学校开展教育活动3
近年来,越南得益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其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外贸部门发展尤为迅速.但是,由于经济体量较小,外贸依存度远高于一般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就导致其抵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中国近年来与越南在南海岛礁归属权上屡次爆发直接冲突,本文认为由于越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性,所以对越南开展经济外交有广阔的政策空间.
广西是全国第三大侨乡,约300万广西籍华侨华人,其中祖籍容县的海外华侨华人有70多万人,而杨梅镇又是容县华侨最多的乡镇.杨梅镇有旅居海外华侨华人4.5万人,有侨乡容县"侨中侨"之称,被列为"自治区重点镇"和"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杨梅镇内存在着丰富的侨乡历史文物和文化遗址,至今仍保存有大量风格迥异的居民建筑,其中包括骑楼、古居民建筑、近代建筑群,以及侨批、家谱和族谱等文物.侨乡文化历史遗存和华侨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发展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举措,是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中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事关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局.侨务工作作为一项联通中外的长期性战略性工作,亟须主动策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而在其中,侨乡侨务拥有资源等多方优势,更应积极对标"一带一路"建设的规划方向和具体内容,立足长远,精准发力,先行先试,
中国加入涉海公约状况蕴涵含着中国海洋规则建设的理念.当前社会的一些涉海论调未能正确把握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思想和理念.从中国加入涉海公约的历程看,中国海洋规则建设理念沿着"和平海洋——求生存""发展海洋——求发展""和谐海洋——求共存"到"海洋命运共同体——求共赢共享"的发展轨迹.新时代的中国海洋强国建设是共存发展、共商共赢、共建共享的,应该成为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主曲调和主旋律.
作为贵重金属的金银,由于其独特的物质属性及在国内承担着一定的货币职能,近代中国海关在统计对外贸易时,始终将金银进出口与其他货品分开统计.以往的对外贸易研究多指货物的往来,较少关注到金银的进出口情况.从厦门海关的历年统计来看,金银贸易始终处于入超地位,如何弥补数量如此庞大的金银进口贸易也成为近代中国贸易的重要问题.而近代厦门作为福建华侨出入国的必经港口,每年都有大量人员经此外出,或做工,或经商,侨汇
研究中国近现代烟草工业史,不难发现由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二人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占据着重要一页."南洋"这个词,是基于明清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概念,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区,也是重要的贸易中转和目的地所在.清末民初,华南地区陆续有数百万人为生计所需,远离家乡"下南洋".因而,在华侨华人史上,"南洋"不只是个地理名词,它曾是成千上万中国人披荆斩棘、前赴后继的垦殖拓荒地,也是侨乡
中国和朝鲜半岛经济往来甚久,但作为侨民来到韩国定居或谋生还是近代的事情.近代有记载的中国商人在韩国的贸易活动始于"壬午兵变",吴长庆带领中国军队驱逐日本,为了保障清军生活品供给,吴长庆所率部队里有40余名商人随军进入朝鲜半岛,这些人构成了近代中国人进入韩国的先遣.随着朝鲜半岛的开港并先后与美、英、德、法等国签订通商条约,韩国的大门被打开,作为上国的中国为保障在韩国的权益也与韩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加
越南自称"文献之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但在过去,这一切主要是指红河三角洲地区而言.因为越南自公元939年从中国获得独立之后,其在19世纪之前的全部历史基本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北拒和南进.北拒就是抗拒北方中国,以维护其独立和既有领土,主要是为了求生存;南进则是图发展.越南独立之初,其领土局限于红河三角洲附近区域.在其独立后不到50年就于公元982年发动对南部邻国占婆的进攻,此后花了7个世纪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倡议,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项目,其中的"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中西方经济贸易的桥梁,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合作的友谊之路.历史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就有派遣青年学子到中国留学的传统,为促进与中国的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合作交流起到了栋梁作用.进入新时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