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城市家具设计色彩体系研究

来源 :第四届东方设计论坛暨2018地域振兴与整体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h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基于色彩理论的三要素,运用色彩地理学对城市家具设计色彩体系进行研究.从城市自然环境色彩特征的明度、纯度等条件出发,为雄安新区寻找对标城市.通过研究对标城市的优秀色彩规划及城市家具设计色彩体系,总结设计原则作为雄安新区城市家具设计色彩体系研究的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无论是在中国的城市还是在中国的乡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方面,建立起了全面物质保障系统.国际地位方面,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但是,中国在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的背后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雾霾,地表水量减少,水污染严重,工业废气废物都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问题就被提上了议程.农村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源污染和大气污
当今,田园综合体正以其独有的产业基础、产业特色、产业潜力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田园综合体以产业为核心,开辟农村发展的崭新模式,促进中国乡村振兴.文章从乡村振兴的战略视角下深度解读田园综合体,结合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案例,针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田园综合体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选择上海市莘庄镇为对象,文章展开城市公益广告的设计、投放与传播效果的调研.针对公益广告的主题做了内容分析,并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以及针对不同人群的眼动仪追踪实验,调研了莘庄镇居民及工作人群的公益广告接触情况.研究者选择莘庄镇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社区和学校,共计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17份,覆盖人群包括年轻人、普通白领以及退休人员等.分析了城市公益广告的投放与传播特点,主题分布情况,以及城市居民对
以江苏苏州沈家村田园乡村项目为例,探讨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背景下,发达地区乡村改造提升的一般策略.文章提出了“发展规划引导+空间体系规划+点状建设激活”的规划模式以及三大发展策略:①产业体系引导与综合发展策略;②产业与村庄空间融合的发展策略;③公共空间塑造营造村庄文化载体策略.沈家村的“城镇远郊高密度普通乡村”的特点在苏南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一般性,文章力图通过沈家村项目找到适合
苏州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名城,其城市品牌的塑造面临挑战和机遇.文章从社会变迁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尝试从不同年代背景的受访者角度,研究不同时期的苏州城市品牌形象,分析目前苏州城市品牌形象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创造性的策略和思考.
公共艺术激活城市公共空间,彰显城市文化魅力,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品牌与文化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比传统公共艺术,新媒体公共艺术具有交互、参与、沉浸的特性,更适应当今城市文化传播和品牌振兴的需求.文章分析了新媒体公共艺术的定义和特质,讨论了新媒体公共艺术对城市品牌建构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通过调查问卷分析了城市新媒体公共艺术是否可以影响公众对城市品牌与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并对新媒体公共艺术如何助力城市文
我国现代化进程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因此我国将寻求经济增长的路径转向于供给侧改革,以期满足变化中的社会和人民需求.而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紧密对接,并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相互适应和联系.文章就“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与供给侧改革的联系和对其产生的影响展开论述,探讨基于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方略的实施路径.
地下空间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目前的地下空间建设中,对于人文环境建设的忽视,导致许多城市的文化特点在地下被模糊、弱化,各个城市之间的地下空间风格相似性过高,无法区分.地下空间的长期文化缺失将会导致空间使用者对于城市归属感、认同感的丧失.在地下空间中,视觉导向系统是最常被注视的信息载体,也是地下空间中运用最广泛的视觉系统,是地下空间中城市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将城市文化凝练成图形、色
从中国传统家具造物崇尚天人合一的造物观切入,分析了造物中工匠们因材致用,因材取形,无论家具是简洁大方还是精致典雅,都是材质美感的真实反映和工匠们意匠的表达,阐述了中国传统家具造物把自然的物性与能工巧匠的独具匠心融为一体,充分展现出一种“自然天成,天作人合”的美妙境界.
传统村落是透视社会转型与发展的一个窗口,村落的社区文化在传统村落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基于宜兰县珍珠社区的个案分析,可以得知,中国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往往是发端于内在诉求,在社区组织的动员下,不同的主体实现整合,社区精英能够充分发掘政府和市场的资源,将社区内的文化要素进行转译,形成社区文化创意元素;与此同时,社区公众也得以广泛参与,不断提炼社区的地方性知识,并对文化创意元素进行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