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家山西周早期墓葬出土青铜礼器焊接技术研究

来源 :2018年铸造活动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焊接是器物不同部件之间连接成形的一种技术方式,是古代中国最早采用的金属加工工艺之一.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墓葬出土青铜礼器铸造除了合范这一基本成形技术之外,一些凸出于器壁的器耳、鋬等附件进行多次铸造采用焊接技术连接成形的技术方法,如铜罍肩部兽头与本体,铜甗挂箅钩与器壁,方鼎器盖与扉棱,以及铜盉本体与流的连接,降低复杂器物的难度,提高铸铜效率.因此,系统分析这些铜器焊接工艺的焊料材质和焊接工艺特征,能够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古代金属焊接工艺的认识。
其他文献
本标准规定了内燃机排气歧管铸钢件(以下简称铸件)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质量证明书、防锈、包装、储存和运输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壳型铸造或导热性与壳型相当的铸型中铸造的铸件。对于用其它铸造方法生产的铸件,也可参照使用。
如何依据排气歧管的工作温度选择材料是发动机设计人员比较关注的问题,但在实际工况状态下总是出现各种原因的失效.在《发动机排气歧管用铸铁材料工作温度综述》和《不同材质的排气歧管失效原因》中都有叙述,本文依据不同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性能实验数据更进一步阐明排气歧管工作温度选择及其注意事项.
综述了稀土对Al-Si合金及Al-Mg-Si复合材料作用机理的应用与发展,分析了单一及混合稀土元素对Al-Si合金及Al-Mg-Si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常温和高温下的力学性能、耐蚀性及铸造成形性的影响机理.并对今后的发展作出展望.
主要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Al-15wt.%Mg2Si-0.6wt.%Ce复合材料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固溶时间和时效时间,改善了初生Mg2Si相的形貌,确定了最佳的热处理工艺.结果表明,Al-15wt.%Mg2Si-0.6wt.%Ce复合材料的最佳热处理工艺为545℃固溶5h,175℃时效3h.此时复合材料的组织最佳,初生Mg2Si相变得相对细小光滑,力学性能(抗拉强度、伸长率和硬度)也
由于汽车及其他工业领域对铸件轻量化和低成本的不断需求,用户对铸造铝合金性能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现在工业界广泛应用的铸造铝合金,如A356、A357、354和A359等,基本都是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期间由美国铝业公司开发的,自那以后没有进行过明显改进.工业界应用最广泛的AlSiMg系铸造铝合金具有极佳的铸造性能和中等的强度.合金元素铜可以有效的增加AlSiMg系铸造合金的强度,但会降低伸长率
为克服发热保温冒口套选取过程中工序繁琐、消耗时间长、成本高等缺点,本文对比了发热保温冒口套燃烧现象与自蔓延高温合成现象的异同,通过分析以Al-Fe203铝热剂作为发热剂的发热保温冒口套的燃烧机理,提出了该类型发热保温冒口套的燃烧模型,对传热、产热以及质量扩散采用不同的时间步长进行计算,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减少计算量的技术.对复杂铸件进行模拟并分析模拟结果,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反映发热保温冒口套
本文借助着色腐蚀方法,对蠕墨铸铁凝固组织进行金相显示和观察,分析了蠕虫状石墨的生长方式及其与奥氏体的位向关系.结果表明,(弱)过共晶成分的蠕墨铸铁在凝固过程中会析出大量的树枝晶组织,枝晶生长起源于规则和不规则的球、团状初生石墨外围的奥氏体界面的不稳定生长,枝晶生长促进蠕墨/奥氏体共晶团的形成.蠕虫状石墨往往以团、球状或节馏状石墨为生长源头,在一定程度上,较小的球状石墨往往是蠕虫状石墨本体中的组成部
有的铸造厂在车间需要进行很多实验,不断调整铸造参数;有的铸造厂,把不同的设计理念在电脑中一遍遍的计算;有的铸造厂,从国内外花费了大价钱请到了经验非常丰富的专家…正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迈格码则在基础模块的基础上,融合进了虚拟实验室的计算能力,把所有的过程参数以及浇冒系统均可作为变量,把在车间做的实验搬进了电脑,把经验变成数字,把结果变成可量化的东西来达到此目的.本文以泵体在生产成型过程中出
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是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的形成.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取代了石器,成为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了青铜文明时代.青铜器制作的发展过程——出现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夏、灿烂于商、丰富于周,其制作之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这充分体现了在先秦时期,中国青铜器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工艺、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繁荣的社会文明。历史教科书告诉人们:反映我国古代青铜
从1935年铁路工程师卡尔培克(Karlbeck)根据自己收藏的安阳陶范,对其质地、外观、用途做了细致的考察,写出了经典文献《安阳之范》(Anyang Moulds)以来,对商周陶范的关注就一直存在,但主要集中在对这些陶范本身的化学成分,以及对其性质的讨论,盖顿斯、伍德以及谭德睿等学者都有非常经典的研究.近年来由于陶范的大量发现以及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对陶范的材料、做法有新的认识,并已初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