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菌T、C、O三个小种复壮的研究初探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rain9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0年,美国植病学家Hooker和Smith等发现了玉米小斑病菌(B.maydis)T小种,1988年魏建昆等报道中国存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从此全世界玉米小斑病菌共有T、C、O3个生理小种。在对玉米小斑病菌致病机理研究过程中发现,本实验室长期保存的T、C、O小种菌株无论是产孢量还是致病力方面,在连续用PDA培养基继代培养后均存在退化现象。在此,本文介绍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复壮T、C、O3个生理小种菌株。
其他文献
1996-2002年对小麦慢条锈抗性类型品种里勃留拉在甘谷进行抗病性鉴定。在甘谷、天水汪川、临洮、武都、成县、平凉、庆阳等地种植观察监测其抗病性及对农艺性状观察结果表明:里勃留拉对供试条锈菌小种及白粉菌混合菌系全生育期表现感病,对田间接种及自然诱发的条锈病和白粉病成株期均表现感病。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分配、运转及籽粒灌浆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茎、叶干物质积累动态符合生长函数式Y=a+bx+cx2,穗、籽
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Visual Basic编程,利用Access数据库管理数据,运用SQL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操作,SPSS作为统计工具,结合多媒体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将河南省植保专家的理论知识、技术体系、科研成果和经验常识进行智能化集成,形成了河南省小麦纹枯病预警专家系统。本文详细阐述了它的综合知识库的构建。从功能结构上看,系统集小麦纹枯病的诊断、预测预报、损失估计、防治决策于一体,具有推理判
本研究建立了以硅胶板层析法为基础,以枯草杆菌作为指示菌的生物自显影法作为农抗2507活性组成的常规定性检测方法:用50mg/ml农抗2507粗提物点样O.5ml,用三元溶剂乙酸乙酯:异丙醇:正己烷=71.5:16.8:11.7展开,贴板1Omin,37℃培养10h即可得到清晰的抑菌斑色谱图。应用该方法可将2507粗提取物分离得到10个活性组分。
本文从模式分类的角度对小麦条锈病区域流行预警研究进行尝试。预警系统的构建由6个部分组成,知识库、数据库、推理机、知识获取、解释部分、人机接口。实行预警系统的结果预测:搜集、整理、分析以往病害发生的历史数据和专家经验,结合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对我国现有的小麦条锈病的监测网络的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预测结果,经因特网的实时远程传递,实现对其流行性的实时、自动和长期监测。
由于枣疯病和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尚不能人工离体培养,给这类病害的研究带来诸多困难。比如毒源的采集和保藏、病菌的纯化、病理学研究、抗病性鉴定等皆受到季节、地点、树龄及环境等条件的很大限制。本研究收集了我国不同地区感染植原体的泡桐和枣树外植体材料,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将这两种不同植原体及相应的不同分离物(株系)在实验室内进行了繁殖和保存,比较了染病枣树和泡桐在症状特征、病菌繁殖、致病性等方面的异同,探讨了长期
植物病毒按其形态结构的对称性可分为等轴对称的二十面体粒子,螺旋对称的杆状、线状粒子以及复合对称的杆菌状、弹状、双联体粒子等,透射电子显微镜是研究病毒形态结构的最主要工具。本文介绍了低温电镜及三维重构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分析了其在植物病毒研究中的应用,指出随着相关方法学的进一步发展,低温电镜三维重构技术必将用来测定和解析更多、更精细的植物病毒三维空间结构,结合已明确的病毒基因组结构,使人们对于病毒的本
食用菌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在世界许多国家也有广泛的栽培。随着大规模生产的发展,病害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真菌病毒粒子在食用菌的子实体和菌丝体中以潜伏状态存在,症状不易辨认,对经济真菌的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建立的双链RNA提取和检测方法,对杭州市场上出售的双孢蘑菇、平菇、金针菇、香菇和草菇等常用食用菌的子实体随机进行双链RNA的检测,结果表明食用菌普遍受病毒侵染,但大多数真菌病
通过对蓖麻品种资源对蓖麻枯萎病的抗性鉴定,初步明确了各供试品种资源在田间的抗性反应,为抗病育种和种植抗病品种提供了依据。
哈密瓜又称厚皮甜瓜,汁多味甜,清凉爽口,深受消费者喜爱。20世纪80年代新疆和内蒙古哈密瓜开始发生细菌性果斑病。该病为害叶片和果实。病菌侵染瓜条,使瓜条失去商品价值。因此,该病对我国哈密瓜产业的威胁不容忽视,需要我们系统研究其发生规律。该病为种子带菌传播,影响流行的重要因素是病菌从种子到植株的传播。为了研究土壤湿度对病菌从种子传播到幼苗上的影响,作者进行了本试验,现对研究结果进行报告。
利用大田系统调查结果,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广东省番茄花叶病的季节流行动态与介体蚜虫种群动态、相关气象因子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病害春季流行的主导因子为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气温;秋季流行的主导因子为蚜量、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这与病害的季节流行动态分析结果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