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创新--以《如果文物会说话》广播节目与校园活动为例

来源 :湖南省博物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bok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是时代赋予博物馆的历史使命.本文重点从长沙博物馆与金鹰955电台资源的有效利用、“如果文物会说话我是小小讲解员”活动的策划实施、活动效果及社会影响三方面,探讨通过“馆、校、媒”三方跨界合作,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创新经验.
其他文献
学校里、课堂上,互联网与学科教学到底是怎么融合,我们是如何深入探索的.所以我很珍惜有这样一个求教于大家的机会.图片上展示的排排坐的上课场景,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流传很广,司空见惯.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优势很多,但随着时代的变革,它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因为在今天这样的时代,是不是仅仅需要守时、守纪的学生,可能还不尽然,学生的主体性、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非常重要.三年前普陀区申报了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
县级博物馆的藏品一般都是“藏”起来的,主要原因是受开放条件的制约,但向公众开放并让藏品活起来,是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的大势所趋.2016年醴陵入选国家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后,醴陵文博单位撑起了旅游景点的半壁江山.本文试图探索文物与旅游相结合,让文物活起来的新路子,希望在摸索中前行,更期待在国家政策和激励机制指引下,进一步做好“活”字文章.
“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已成文博界的共识与行动理念.本文以老司城博物馆为例,就如何让博物馆藏品活起来,从读懂藏品、与藏品“对话”、开发文创产品、藏品数字化等方面作出思考.
本文以老司城博物馆为例,对老司城博物馆所蕴含的重要文化元素智慧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且思考如何把藏品转化成文创产品,如何研发设计出具有本馆特色的文创产品,如何达成研发设计、营销推广一体化,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考古文博专业技术人员应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在全球化的文化创意协作中,新媒体既可以作为与公众沟通的渠道,也可作为专业人员知识互动和技术协作的平台.
本文以桃源县为例,从文物的保护、研究、展陈、文创产品及文化产业开发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新时期如何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让藏品更好地呈现其原有的价值内涵,以此来沟通远古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是让藏品活起来的核心内涵.本文将以张謇纪念馆为例,剖析其在这一方面根据自身特性所努力的方向和具体行动.
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博物馆作为红色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各方面建设,为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革命类纪念馆是弘扬传承文化遗产、传播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主要通过办好基本陈列与策划临时陈列、编辑出版红色书刊资料、坚持开展“三送六进”活动、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宣传等途径来传承文化遗产,传播红色文化.
本文回顾了长沙简牍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尝试,对在免费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