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猪育种发展策略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阐述了当前我国养猪业发展及我国猪育种的发展趋势,今后育种工作主要攻关的目标及育种方法、育种手段,把常规育种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技术体系,培育优质瘦肉猪专门化品系,筛选/组装适合我国多种市场需求的优质配套系猪,以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猪肉产品的多元化需求,从而提高我国生猪市场竞争力.
其他文献
优质牧草及饲料作物在现蕾期或抽穗期的粗纤维含量较低、木质素很少,养分可被猪充分消化吸收,营养价值较高.通过我场多年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表明,猪常年不断青饲料,起到了以青补精,降低成本;满足营养,增加产仔数;改善肉质,提高质量;粪水种草,净化环境的作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种猪场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试验研究了不同类型日粮添加不同水平多功能添加剂"乐达宝"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2×3因子设计,在以鱼粉和乳清粉为主的日粮Ⅰ和以豆粕为主的日粮Ⅱ中按0、3、5 kg/t饲料的比例分别添加"乐达宝",试验洪6个处理.270头21±2 d断奶PIC仔猪(平均体重5.50±0.70 kg),按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到6个处理,每处理9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仔猪.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在第四周,日粮
有益微生物菌群(EM)作为一种纯天然的绿色饲料添加剂在畜牧业中具有广阔发展空间,本文主要介绍EM在预防动物肠道疾病、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利用率、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改善畜产品肉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机理以及在仔猪实际生产中的使用技术、使用效果,存在问题、发展趋势等.
选用135头体质健康、体重60 kg左右的杜大长三元杂交猪为试验对象,采用2×2因子设计,在添加植酸酶的日粮中设2个植酸磷水平(0.250%、0.300%),2个有效磷水平(0.165%、0.220%),另设列照组,进行了35 d的饲养试验.研究不同植酸磷水平对植酸酶使用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植酸梅情况下,有效磷达0.165%、植酸磷水平为0.25%,大猪的生长性能最好.玉米-豆粕型大猪饲粮
选用7 kg左右的长荣二杂猪48头,随机分成3个组,进行益生素和中益合生素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和肉质特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7~20 kg阶段,日增重1、2组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7.92%(P<0.05)和22.22%(P<0.01);20~40 kg阶段分别提高7.46%和11.47%(P<0.05).育肥期阶段试验各组日增重和饲料报酬都呈现提高趋势(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猪胴体品质间比
将80头体重为60 kg的去势公猪分为4个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处理组是在基础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0.25%、0.5%和1%的菊粉.每个重复抽1头猪屠宰进行脂肪组织的3-甲基吲哚(粪臭素)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试验处理组的3-甲基吲哚能较对照组分别下降12.5%、34.4%和45.2%,其中添加1%菊粉的组与对照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
为研究饲粮添加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性能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用160只21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成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分别饲喂添加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0、10、20、40、80 mg/kg)的5种试验饲粮.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大豆异黄酮添加水平的升高,断奶仔猪日增重、采食量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断奶仔猪料重比有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
本试验旨在探讨共轭亚油酸对离体培养猪前体脂肪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于仔猪前体脂肪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添加50、100、150、200、250、300、350、400 μmol/L的4种脂肪酸:顺9,反11-共轭亚油酸(c9,t11-CLA)、反10,顺12-共轭亚油酸(t10,c12-CLA)、共轭亚油酸混合体(CLA-M)和亚油酸(LA),培养10 d.结果表明,50~400 μmol/L三种共轭亚
采食是动物营养的首要过程,是机体生长发育和高产的前提.影响采食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营养角度论述提高猪只采食量的一些措施,以期在生产上有所参考.
桑梓湖长白猪按规定的育种方案进行选育.对2000~2005年的测定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标体重日龄直线下降,从166 d到155 d.日龄EBV值稳定改进.背膘厚改进明显.产仔数呈曲线波动,初产维持在10头、经产维持在11.0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