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HCOO)3的储氢性能研究

来源 :第六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yly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溶剂热法合成出La(HCOO)3,通过IR、热重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确定了样品的组成和结构.利用N2物理吸附实验和等温吸/放氢实验对其进行了比表面积和吸氢性能测定.在373K,4.480MPa时,甲酸镧吸氢量为0.47wt.%。
其他文献
先采用并流沉淀法制备了Al2O3、MgO、ZnO、ZrO2、La2O3、ZrAlO不同载体,然后用浸渍法制备了一定含量的Ni基催化剂.在固定床微反装置中考察了不同载体对甲烷自热重整制氢催化剂的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反应温度对Ni/Zr/AlO的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rAlO适合作为甲烷自热重整制氢催化剂的载体.在CH4:O2:H2O的摩尔比为2:1:2.5,CH4空速为4800ml/hr时,
随着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人类社会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能源危机;在使用化石能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硫化物、氮氧化物以及CO2等已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无污染的新型能源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是一种以液体甲醇为燃料的新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比功率高、可低温启动、清洁环保等优点,很有希望作为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轮椅车以及
分别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和液相硼氢化钠还原法制备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Pt-Ru合金和Pt-Ru/C,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最佳的沉积条件,同时考察了CH3COONa:(Pt+Ru)摩尔比对制备的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通过SEM,EDX,CV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最佳电化学沉积条件为Pt-Ru混合溶液浓度2.5mM,H2SO4浓度0.1M,沉积电位-0.2V,沉积时间10min,Pt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氢气的制备方式有多种途径,其中电解水制氢的工艺是当前生产中应用较为成功的一种制氢方法.但是,由于电解水时,过电位的存在,使电解水工业耗能巨大.为降低能耗必须开发出新型廉价高催化性能的析氢、析氧电极材料.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贵金属的催化剂上,特别是Ni基催化剂,其活性与贵金属相当.如NiPx或NiSx都有很高的析氢催化活性.本文比较了用双脉冲电沉积法和直流电沉积法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以液体甲醇为燃料,其作为潜在的电动车辆电源和便携式移动设备用电源,正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DMFC用催化剂主要是Pt-Ru/C.该催化剂所用金属Pt和Ru都是稀有金属,价格昂贵.甲醇在被氧化的过程中,所产生的CO等中间产物易使催化剂中毒而失去催化活性.因而,其难以使DMFC实现大规模商品化生产.近年来,为了寻求具有高催化活性、抗CO毒化能力强而又而且价格低廉的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发展趋势之一是适当降低电池工作温度.中低温SOFC可直接操作酒精和汽油等液体燃料,开发了其在电动车应用中的广大市场.随着温度的降低,阴极电极活性下降,高温SOFC常用的La1-xSrxMnO3(LSM)已不适合作为中低温SOFC的电极材料,开发高性能的阴极材料已成为关注的热点.研究表明,阴极材料氧离子电导的增加可以扩展反应活性界面,从而显著地提高阴极的活性.因此,同
随着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以及产业化,燃料电池测试技术也逐渐成熟.由于燃料电池本身的特点,对测试仪器的要求很高,如对测试系统的加热增湿,流量控制等.本文主要介绍了燃料电池的测试系统,活化系统及电压扫描系统的设计原则。
现代通讯已经进入3G时代,3G通讯设备具备了强大的媒体播放、摄影、摄像、通话、上网等多种功能,然而,这些强大的功能所需的高电耗量却是目前的锂离子电池所不能满足的.常温常压不加湿操作的氢空燃料电池具有非常简单的系统,可以微型化,是有希望的3G设备电源,也可以开发作为便携式的通讯设备充电器.本文考察了一个微型燃料电池系统的输出特性以及与储氢罐相连的放电特性.该电池采用封闭氢气操作,可以在低温(0℃)低
通过溶剂热合成法合成了一种多孔无机-有机配位聚合物,并在骨架中引入了硅氧四面体结构,通过这一修饰提高了原配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和比表面积,低温氮气吸附测定其BET比表面积为507m2/g,用P-C-T装置对样品进行了储氢性能测试,473K,3MPa条件下吸氢量最大达到0.66wt.%。
近年来,贮氢材料的研究和开发转向高容量、长寿命材料的研究.络合氢化物NaAlH4就是最近研究的高容量贮氢材料之一.通过加入催化剂可以使络合氢化物的可逆贮氢量达3.1~4.2wt%之多.本文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在NaAlH4中加入Ti化合物作为催化剂,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其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可逆吸放氢量可达3.0wt%以上.并对试样进行了XRD分析、DSC分析、以及XPS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