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北京市社区居民在运动中发生心血管意外事件的概率,探讨诱发运动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危险因素,为控制运动风险、保障运动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京市20-69岁社区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受试者经PAR-Q及病史调查等运动安全筛查合格后完成试验者共266人,其中男性127人,女性139人。受试者使用Cortex MetalyzerⅢ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仪和Customed EC 3000功率自行车进行峰值摄氧量(VO2peak)的测试,采用逐级递增的负荷强度,至受试者达到运动终止标准停止运动。运动中心率、血压、12导心电及RPE进行同步监测与记录。根据运动终止标准确定心血管意外事件阳性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1)心率异常;(2)血压反应异常;(3)ST段改变;(4)其他心电图异常等。另受试者在进行运动负荷试验之前,于早晨空腹到达时抽取静脉血5毫升,离心后送交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进行化验,化验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并根据相应的标准划分为正常(阴性)和不正常(阳性)。身高、体重测量按照国民体质监测标准进行,BMI采用中国标准。所有数据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影响运动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运动心血管意外事件总发生率为12.0%,其中男性(14.2%)略高于女性(10.1%)。与运动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有关的因素,男性表现为低密度脂蛋白(p<0.05),且低密度脂蛋白高者(阳性)发生运动心血管意外的比率是正常者(阴性)的1.6倍。女性及总体人群的影响因素表现不显著。结论:北京市男性社区居民发生运动心血管意外的概率大于女性,其中低密度脂蛋白是诱发运动风险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