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通过左室同步化治疗治疗由于左室不同步运动导致的心力衰竭患儿的方法。方法 (1)3例因缓慢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电极导线植入位置在右室心尖部,其中2例是单腔起搏器,起博模式为:VVIR,1例是双腔起搏器,起博模式为:DDD。植入起搏器2~7年后出现慢性心力衰竭,EF平均为28.3%,单腔起搏器通过植入右房和左室电极,双腔起搏器通过植入左室电极后升级CRT治疗,例3患儿术前后开始应用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同步显像技术评价心力衰竭患儿左室不同步运动。(2)1例房性心动过速并心力衰竭患儿,当时心率170~180次/分,心胸比例达0.8,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室运动明显不同步,在Carto系统标测指导下成功消融,心率下降至120次/分,后出现出现窦性心律和结性心律交替,频率依赖性QT延长并频发室性早搏,2 d后出现出现心室颤动,经电除颤和心外按压抢救过来,即放置临时临时起搏器,并停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起博心率130次/分,室性早搏消失,QT时间恢复正常,心尖起博时TSI显示左室同步运动较前改善,后改植入VVI起搏器行心尖起博,频率由130次/分逐渐降至70次/分。(3)所有患儿随访1~1.5年,随访包括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胸片和临床症状。结果 (1)3例起搏器并心力衰竭患儿升级CRT治疗后,左室舒张末径由70.3 mm缩小至62.3 mm,左室射血分数由28.3%升至49.3%,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另1例房性心动过速患儿经射频消融和植入起搏器后,左室舒张末径由76.5 mm缩小至50 mm,左室射血分数由25%升至55%,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1)对于由于缓慢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植入位置在右室心尖,造成"医源性"左束支传导阻滞而导致心力衰竭的患儿,升级CRT治疗是很好的临床选择,但对于"非医源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导致左室不同步运动,如扩张性心肌病,能否通过CRT治疗取得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2)对于左室不同步运动导致的心力衰竭的患儿,通过纠正左室不同步运动来治疗,同样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但由于本文的样本小,很局限,需进一步研究;(3)应用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儿左室不同步运动在左室同步化治疗中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