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伦贝尔俄罗斯族民居木刻楞

来源 :第二十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_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面积呈东西向狭长状,地域文化亦受到陕晋文化、津京文化、东北文化等多方面影响,本文仅以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市俄罗斯族地域性建筑做研究,对木刻楞的由来及俄罗斯文化的引入做介绍,并对其在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遗失与传承做简单阐述.
其他文献
客家传统民居聚落及其相关的形态、景观、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本文通过对君子垌客家围屋群研究,提出以空间形态导向为主和以文化景观导向为主的两种保护在君子垌客家围屋群的保护与更新探索中,同样基于保护思路,本文提出两种不同规划模式:一是以君子垌各文化要素与景观组成的脉络出发的文化景观导向模式;二是以君子垌传统空间形态及其周边环境组合为侧重点的空间形态导向模式。空间形态导向模式规划方案:以君子垌传统空间形
赤水大同古镇在地域环境、移民文化等社会形态诸因素共同作用下,还完整地保留了独特的传统民居聚落,本论文提出"理学"的概念,一指儒学、道学和释学,涉及的哲学方面;二指理学类的数学类,涉及空间尺度的数字化.主要从景观东方哲学观思想和景观空间的角度对大同古镇的聚落形态、聚落空间、建筑风格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重点分析街巷空间的尺度、比例、功能、行为活动特征对聚落空间营造的影响,从而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活化研
古镇是拥有独特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的传统聚落.基于古镇开发的现状,适当的旅游转型可以促进其保护与更新,不适当的开发会带来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柳江古镇为例,通过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由实态调研现状追溯到柳江古镇的历史演变,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建成环境等三方面着重分析了柳江古镇的价值、保护过程、活化过程,继而探讨其保护与活化协调发展模式,同时期望对其他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提供有意义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民俗等信息.因此应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旅游开发是传统聚落保护的—条途径.袁家村利用自身的环境、资源、文化条件,形成了独特的休闲农业模式.论文在分析袁家村休闲农业模式的基础上,探讨要注重创新理念的应用、注重民俗文化的开发的成功经验,以及对于现代休闲农业发
北京国子监作为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对于中国传统官学建筑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其建筑空间及文化是在现代教育建筑设计中可以借鉴应用的.本文通过研究北京国子监的建筑空间及文化,讨论研究了其在现代教育建筑中的传承和应用.北京国子监的建筑空间及文化体现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大教育观、“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教育建筑的纪念性需求。中国的传统教育观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体现出她强大的生命力,并通过
在悠久的历史中,由于豫北山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同,传统院落空间形态有所不同.本文仅通过对整个豫北山地民居的院落空间平面形态进行探讨.豫北山地民居院落大致可归纳为五种形式,四合院、三合院、二合院、窑洞院和主房院。院落通过组合形成中型或大型院落。院落规模的大小反映其主人的在当时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院落组合方式通常沿着纵轴线和横轴线方向展开。各地院落平面布局各有不同,由南向北以焦作为分界线,焦作
本文以羌族建筑文化的板屋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板屋民居历史源流简述,板屋民居以木制外墙和屋顶为主要特征,反映出川西民族走廊地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和现实。探讨了羌族板屋民居的类型特征,羌族板屋民居类型的濒危现状说明进行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和保护的首要前提是对其进行深入而充分的研究,只有将保护措施建立在更为深入的基础研究成果之上,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和继承的效果。
鉴江流域是广府文化的亚区域,传统建筑主要呈现广府建筑特色,同时和广府核心区域有着差别.通过对位于鉴江流域腹地的茂名市镇盛镇竹山乡进行调研,从这个案例出发,探索鉴江流域地区的民居特色.介绍传统民居的选址、正位、地盘设计等建造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与分析民居建筑在开间、进深、高度等尺寸上与材料的模数契合,探索民居的设计与建造经验规律.其中三种主要的民居建筑单体户型"一搭两臂"、"一搭四臂"、"四檐齐",与
方顶村地处丘陵地带,建筑随坡就势,窑房结合,建筑布局不拘于陈规.村落南北两区分合有序,毗邻院既各成体系又联系紧密.现保存有相对完整的明清传统建筑群,集中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中原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与空间理念,建筑景观丰富优美,具有重要的实例研究价值.
本文以地坛方泽坛进行修复为研究对象,对地坛各建筑中寻找实物和文字记注走访调研,说明地坛的方泽坛与天坛的圆丘坛一样,都采用了两种尺制:而且明确了用的古尺是周尺,今尺是明清时期的营造尺,鸳鸯尺只被应用于皇家坛庙主体建筑中的坛台(祭坛、拜台)建筑,鸳鸯尺虽是皇家坛庙建筑中等级地位很高、很特殊的一种神秘用尺,现在仍然沉睡于坛台建筑之中,但目前己处于既无官方文字记载,又无民间传说,不为人知的局面。